深讀淺讀,隨便讀亂讀

閱讀於那書房是件如呼吸般自然的事,不需要別人教導,天生就會,就像剛出生的嬰孩很自然懂得如何吸吮母乳那樣。

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閱讀自己喜歡的類型書籍,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比如:跳頁閱讀、棄讀、狼吞虎嚥、細嚼慢咽、讀完就算、反復思考。那書房的感性腦比理性腦發達,所以在閱讀中比較注重感覺,比如文字的描寫說帶給內心的喜悅和感動,因此喜歡文學作品,包括:旅遊文學、生態文學、海洋文學、文學小說等。當然,為了補充知識、提升自己和滿足好奇心和學習欲,那書房也閱讀一些硬性讀物,如自然科普、人文社科、心理學、社會科學這類的書籍。

市場上,有一些教人如何閱讀的書本,那書房納悶,怎麼閱讀要變成一種有竅門,有步驟,有技巧的事嗎?這樣的不會刻板嗎?這樣閱讀有意思嗎?享受嗎?

近日那書房採訪閱讀營,讀了馬來西亞兒童文學協會現任會長郭史光宏編寫的《走向閱讀深處》,從這本書裡了解了讀書會的概念與實踐,被那樣的深度閱讀方式嚇了一跳。除了細讀書本作品之外,還作欣賞與評鑒、深度思考與延伸思考。感覺好像吃一條魚,把它全身的肉都吃光光,將其骨骼也解剖。這樣的深真的很深,認認真真地將一本書的裡裡外外,每一個情節,每一句話,都吃進肚子裡。這樣的閱讀藉著思考讓讀者將閱讀的養分充分吸收和應用,增長思考與其他方面的能力。這樣的閱讀,對個人發展有益,但實非那書房會做的。

原因很簡單,閱讀於那書房是一種休閒活動與生活樂趣,若太認真,太投入其中,把閱讀變成“專業化”、“學術化”,那很難放鬆身心,享受到純粹的閱讀樂趣。與其用交感神經來閱讀,那書房更想要驅動副交感神經。

不過,走向閱讀深處也並非沒有樂趣,就好像看電影,留意其拍攝手法,故事節奏,情節設計等等,看完電影後,與一般同人一起喝咖啡聊電影的梗概和細節,聊導演和聊演員,聊結局安排,甚至聊人物和歷史等等,從這樣的交流中獲得共鳴或不同的看法,其實也很爽,把看電影的樂趣給延伸到下一段,也能更加看懂電影所要呈現的內涵,以及電影人的巧思佈局,從電影裡外看電影。,才能看見更多的意義與珍貴。

這麼想的話,也許那書房該試試走進閱讀深處。

東寫西讀
第129篇
文:那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