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俗“出花园”,“我是成人了”

礼仪,在古代可说是无处不在,也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礼记·冠文》云:“凡人之所以成为人者,礼仪也”。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自由的年代,但生活仍然离不开礼仪。

在古代,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更重要的是成年礼标志着人生的分水岭。根据记载,古时的汉族男子,在15岁“束发”“成童”,即少年成年加冠礼是在20岁。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同时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此外,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为15岁,称之为“及笄礼”。

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不论男或女,到了虚岁15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和外公外婆就要筹办孩子“出花园”仪式,以示告别童年、长大成人。这也是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

祭拜公婆神祈求平安

何谓“出花园”?这是父母为了求得子女平安,而把孩子托付给花公花母保护,故又称孩子为“花仔”或“花女”。潮汕民间认为,公婆神是儿童的保护神,因此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即公婆神生日时,凡家中有15岁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里祭拜公婆神(潮阳称床脚婆,揭阳称公婆母)。

潮汕民间认为,公婆神是儿童的保护神。

潮汕地区一般认为公婆神是唐朝汾阳郡主郭子仪夫妇,且潮汕有些乡村还在乡中一些神庙里附设公婆神神坛,供乡人长年奉祀。这种公婆坛,或称花公、花妈随处可见,都塑有偶像,还配一副专用对联,即“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心”。

有些家庭,除了每年七月初七祭拜公婆神外,也会在元宵节和和除夕节再次祭拜,以表示自年初至岁暮都对公婆神的敬重与虔诚。另外,若家中的孩子患有麻疹或天花等病,也要祭拜公婆神,祈求保佑平安。

出花园小孩所穿的红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种便屐。

“出花园”对于年届15岁的男女青年来说,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天,他们将最后一次拜别从出生至满月起一直保佑他们健康成长的“婆母”。倘若这孩子是家中老么,那从这一天开始,这个家庭就不再供奉“婆母”的香炉了。

从此,孩子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或她,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出花园是表示孩子已成人

其实,潮俗为孩子祀公婆及举行“出花园”仪式有着双层意思。在医学贫困的年代,神明成了父母心灵上的寄托,也因此,祀拜公婆是为子女平安成长的感恩,而出花园则是孩子已经成人的一种表示。

“出花园”一般落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五月及七月,以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为多,以及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期为孩子举办,如生日及元宵节。

其中,乞巧节寓意在于“巧”字,即指父母指望儿女长大后,能出类拔萃,聪颖灵巧,成为栋梁之材。

在仪式开始前,父母亲会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并求神问卜,以选定一个与孩子的生辰八字没有冲撞的日子作为出花园的日子。

“出花园”传统仪式

到了“出花园”那天,孩子会用鲜花沐浴,以用花香清除孩子气后,换上外公婆新缝制的新衣,这除了是暗示孩子们自身已长大外,也意味着与过去彻底的告别。

接着,孩子们穿上外公婆赠送的红木屐,并躲在房子里,不能踏出家门。

在此之前,父母亲会预先准备好的猪内脏,包括猪肠、肝、肚、肾及心,各取一些煮成猪内脏汤,加些糖后,让孩子吃下。

喝此汤代表着“换肠换肚”,即要抛弃不成熟和肮脏的东西,增添新的知识,以成人的姿态出现;同时,寄意祈望小孩长大成人后有“肚内”,即知书识礼、明白事理、懂得忠孝节义及待人有度及成熟。

由于猪肠、肚、肝、肾及心,都是从猪腹里取出的,故潮汕俗称“腹内”衍生俗语为“肚内”。

与此同时,将三牲,即猪肉、鱼,及鸡鸭、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筊竻(胶掠)上;其中男孩供的三鸟是一只公鸡,象征朝气蓬勃,女孩供的是一只母鸡,象征将来能生儿育女。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就会请出公婆神的神炉,并由父母指点参与出花园的孩子跪拜。

民都鲁潮州公会副主席甲必丹沈茂美向参与出花园仪式者讲解仪式背后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转变,出花园的仪式逐渐淡化并趋向简单化,尽管如此,其背后的含义却是不变的。
以传承传统文化为重的潮州公会每一年都会举办“集体出花园”,让孩子们参与出花园仪式,体验传统文化的美丽一面,并通过详细解说,了解其隐含的深意。

现今出花园仪式

现今的出花园仪式,分别是穿睡衣(还是小孩子)、花水沐浴或洗脸(除掉孩子气)、换新装和穿红色木屐(成人的姿态,平步青云)、喝腹内汤(换副好心肠)、祭祀公婆母(以成人的姿态拜别公婆母的庇佑)、向父母敬茶(感谢父母),及吃“花园桌”咬鸡头(独占鳌头)。

参与者穿着睡衣,以花水洗脸,洗去身上的孩子气。

一般上,“花园桌”的吉利之食是多样化,均以寓意吉祥有好兆头的菜为主,如吃猪肝或甜豆干,因“干”与官谐音,意谓长大会做官;吃猪肠或腹内汤,意指换好心肠;咬鸡头则意指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吃乌鱼,意指出类拔萃,而乌鱼的肚里有一颗如珠子的东西,是其他鱼类所没有的,因而像征着乌鱼肚子有术,吃了便有心术,意谓能够跻身于成年社会的多种“竞争”,并见棱见角地特别出众。

换上新装和穿红木屐的参与者们以成人的姿态出现人前。

其它食物也包括代表长寿永久的韭菜;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6合”;代表算计,善理财的青蒜(与“算”谐音);终身勤奋的芹(与“勤”谐音)菜;意指閤家幸福、万事如意的汤圆,须吃上两颗,意味好事成双。

参与者吃上寓意吉祥的腹内汤,汤圆及豆腐干。
祭拜公婆母。
向父母亲敬茶,感谢父母这些年来的养育之恩。

不但如此,花园桌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在这一天,孩子们会坐在首席,即坐“大位”用餐,象征着孩子已成为家中的栋梁。

同时,将鸡头朝着这名孩子摆放,其他人不能动,须由出花园者自食,其意思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咬鸡头,将来独占鳌头!

一年里孩子母亲不能参与红白事

值得留意的是,家有出花园者,在这一年里,孩子与母亲不能参与任何红白事,同时不可游山玩水和扫墓,以避免带来不好的运气,且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由于出花园是孩子最快乐的一天,所以大人不可以打骂孩子。
此外,在这一天里,孩子只能端坐屋内,不能外出玩耍,以守静避邪,不过当一天结束后,孩子便成为大人,自然而然就该走出一直由大人呵护有加、温馨和美的“花园”,到外面充满荆棘和险情的“大人世界”去闯荡一番了。

吃公鸡头习俗典故

很多人对于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都深表兴趣,这习俗来源自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其中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并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者即可获得这只公鸡,相反,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

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令老者大悦,将公鸡送给他。

回到家里后,林大钦的父亲将公鸡宰了,并烫熟后,把鸡头砍下,奖励林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林大钦果然高中状元,名扬天下。

自此,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只大公鸡,而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希望状元及第,此习俗一直沿用至废除科考。

时过境迁,穿红色木屐和咬鸡头成为潮州民俗“出花园”的重要仪式,就是深受林大钦的影响。

撰写:郑菱金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