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天性

在充满竞争的年代,父母们应该经常会被一些积极性教育方式给轰炸,比如孩子几岁该上什么学习班、几岁开始学外语、如何让孩子更聪明、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力、如何让他们学习出类拔萃等!身处如此焦虑的氛围里,原本放养式的父母也不得不卷起袖子给孩子报兴趣班、上早教,即便玩的时候也不能放松, 搞来一些识字卡、时数板,就是希望能“寓教于乐”。

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现在却被剥夺了,父母这样做只会得不偿失!玩耍对孩子的意义,远比我们相像中还重要。所以千万别小觑这么简单的道理。对此,有一本书分析得非常全面透彻,那就是《游戏天性》。作者结合大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抽丝剥离地解读了玩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强调了一个事实,游戏之于儿童,就像汽油之于汽车,玩耍,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孩子的玩耍被严重剥夺

仔细看周围,你会发现早教启蒙深入人心,每个孩子都至少一两门兴趣班打底。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色。为此,大家往往会急功近利地过早“鸡娃”,而把玩当作是一种放任。在不少人看来,孩子成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得花在刀刃上,这些无用的玩耍时间必须让步。

那么,这样的想法从何而来呢?《游戏天性》这本书告诉我们,问题主要出在三方面。

1)父母的内疚感

忙于事业的家长会因为没空陪伴孩子而感到内疚,因此下定决心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使有限的亲子时光变得“优质”而有意义。

2)对未知的恐惧

未来发展不可预测,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淘汰,会不停地鸡娃,希望孩子由此可以步步领先,力争上游。

3)断章取义的媒体科学报道

很多媒体为了博人眼球,会对严谨的科学研究断章取义,只提供最为醒目的信息,从而曲解了事实的真相。好比莫扎特效应,尽管经反覆权威研究已证实,音乐只能短暂地提升成年人在时空方面的能力,但这种微弱的效应却在媒体的炒作下,演变成了“从小听古典音乐的孩子会更聪明”这样夸张的结论。

在以上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社会上开始存在越来越多的育儿谬见:“孩子的培养必须越快越好”、“家长需要珍惜每时每刻来教育子女”、“父母无所不能”等。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推着家长拼命鸡娃,教育的内卷由此产生。

但其实,揠苗助长式的鸡娃并不能达到你期待里的效果,并且无论是数学、语言、读写、智力、自我认知,还是社交,孩子这些能力的习得,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早教,而是玩耍。

●什么是真正的玩耍?

那么,到底什么是“玩耍”?那种所谓“寓教于乐”的兴趣班、早教课算不算玩呢?书中提炼了“玩耍”需要具备的五个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玩耍,都是“自由玩耍”,孩子才是主导者。它是培养快乐、聪明儿童的关键,不仅锻炼了孩子多种智力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了他们的社交技巧,还帮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得以更好地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玩耍=学习

★必须是愉悦享受的过程
★没有任何外在目标
★是自发、自愿的,孩子自主进行选择
★孩子必须积极参与,是自己想玩游戏
★这个过程中包含一定的想象成分

这是《游戏天性》最核心的观点。除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外,这本书还针对孩子的多种能力,为家长提供了很多趣味十足、切实可行又不用破费的活动和实践思路,颇具创造性和实操性,让孩子在玩中就掌握这些本领。

★数学启蒙,就藏在日常生活里

有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开始接触小学数学知识,珠心算、二十以内加减法、背诵乘法口诀表……然而看过书后,家长们会理解到,就算孩子不上这些数学课也无妨,因为在日常里,孩子们能学得更多。

首先,孩子的数学理解能力是按既定过程和顺序发展的,揠苗助长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其次,在正式学习加减法之前,必须先学习计数的基本原理,并理解数轴的概念。而通过玩耍,在研究生活中的事物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是学习这些概念的最好方法。

而且,生活中的数学启蒙,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不一定非得在桌面上学习,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不仅更能让孩子理解,也更有趣。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孩子没有明确的数学指导,放手和孩子去玩,他其实一直都在和生活中的数学打交道。

★语言及读写能力,通过玩就能锻炼

事实上,即使没有识字卡片、辅助语言学习的课程或教学设备,我们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日常聊天。研究发现,一个语料丰富的家庭语言环境,对儿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长要做孩子的语言搭档,和孩子多多对话。

比如抓住机会扩大谈话范围,围绕孩子的兴趣引申话题︰“看你很喜欢吃面包,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积极回应:“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意识地增加交流的回合:“我觉得你说的很好,还有什么补充吗?”

无论是玩耍还是游戏,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我们时时刻刻都能跟孩子聊起来。而通过这样高质量的对话,孩子的语言技能将得到充分锻炼,同时还能提高思辨能力、拓展知识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了多多跟孩子聊天,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语言培养方面实用的建议:

1)不要害怕使用婴儿语

它能够加强孩子对语言本身和语言属性的注意力。

2)引导孩子讲故事

我们不妨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积极回应孩子碎片化的表述,引导孩子讲故事。

3)限制电视时间

孩子需要的是主动灵活的语言搭档,而不是电视和电脑这样的工具。

4)学好外语的最佳办法是让孩子处于语言环境中

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对外语的学习非常重要。而值得一提的是,想让孩子学好外语,并非一定要越早开始,效果才越好。2018年,认知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等人的研究证实,只要十岁之前学习外语,都有可能达到母语程度。

再说读写能力,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学习阅读的真正关键,并不是过早识字,而是父母为他们读书。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常常听家长朗读、接触书面材料,他们会在上学前就发现很多关于书本、字母以及文字的知识,而这,就是读写萌发。

●家长该怎么做?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在普遍焦虑的养育大环境下,改变对“玩耍”的刻板印象,在内卷的浪潮中找到培养孩子的正确方向和平衡点呢?

书中给出了这样三句箴言:

★积极反思

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总会轻易被媒体的宣传洗脑?给孩子报了那么多课程,真的都有效吗?

★抵制诱惑

用科学依据武装头脑,拒绝盲目鸡娃。我们要明确:教育方面,少即是多。

★重新定位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玩,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并确信一点,童年真正的中心是玩耍,而不是学习。

具体实践时,我们不妨用以下四项原则来指导并践行自己的育儿之路:

1)最好的学习是量力而行

任何学习都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揠苗助长危害大。

2)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与最后的分数或答案相比,关注孩子“怎么学”的过程才更加重要。此外,在鼓励孩子时,我们应该多夸奖过程,即他们的勤奋努力,而不是事实或结果,也就是聪明伶俐。前者能让孩子感到,成功是可以自我掌控的事,从而继续坚持不懈,但后者只会让他们轻言放弃。

3)看重社会情绪能力,而不仅仅是认知能力

孩子要想成材,智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会情绪能力、社交智慧和实际操作能力,才更关键。

4)情境学习是真正的学习,玩耍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通过玩耍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掌握、能够灵活运用的本领。因此,请让孩子自己做主,来主导游戏。

最后想强调的是,把快乐玩耍的童年还给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没管,在放任孩子的行为。恰恰相反,在玩耍的过程中,我们的引导作用会始终贯穿其中。当教育返璞归真,回到生活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厚积薄发的力量。

整理︰薇恩
部份图片取自网络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儿童班12年 西连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