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這座位於古晉中華第三小學和銀禧運動場中間的福建公園,於2005年開幕至今已將近二十年。



面積雖然不大,但園內楊柳如林,翠竹層疊,再加上六座大小有別的涼亭和石頭雕塑點綴,頗具一番中式風情。閒暇時間來這園內步道走走、賞竹納涼也是一件雅事。

●大門前的工藝

在公園正門一道具有中華傳統色彩的單門牌樓,正面朝著繁忙的浮羅岸路矗立。
兩根髹漆紅彤彤色彩大柱,兩旁延伸著一段粉藍色磚墻,其間各有一對按上綠竹圓形透窗,設計雖有點簡單,但也呈現出濃厚的中國風味。
進入公園時切莫匆匆略過那一對在門口左右兩邊鎮守公園的石獅,繞石像走一圈,仔細看看其四面,細品石獅的神韻,同時也看看石基上的雕刻圖案,去發掘石獅所具有含義。
●公園裡的鄉情
我主觀地認為這公園含著兩個“鄉”字。第一個“鄉”是地方,也就是福建,一群原本來自福建的華人,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留下的後代對祖先的家鄉抱著一份或濃或淡,或深或淺的情感。
因此,他們願意出一份力,建立這座公園,作為一份連結與念本的象徵。也因此,在公園裡蓋的是八角亭。

八角亭是園林中常見的一種中國傳統建築,八角形的結構除了穩固之外,這樣的設計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通常代表著“八方來財”或“八面威風”的吉祥寓意,也代表財富、繁榮和圓滿。
所以,八角亭不僅是休憩的場所,還是祈求福氣和和諧的象徵。而福建人特別重視家族和家族聚會,八角亭常成為家族聚集的場所,因此福建公園裡的八角亭對於福建人來說是具有特別意義的。
另一個“鄉”字是人,是“同鄉”的“鄉”。

公園內一大五小的中式八角涼亭,以梅花圖案分布。居中是福建亭,環繞著依序是興安亭、詔安亭、金門亭、漳泉亭和福州亭。

每座亭子內都有關於該籍貫成立鄉親公會的歷史,想要知道古晉這幾個來自中國福建省鄉親公會的由來,來這裡的涼亭走一走,便可知一二。

這六個鄉親公會與古晉南市市政廳配合,出資共建公園,突顯了古晉福建同鄉的團結與合作精神,也帶出同鄉才有的情感。
報道/攝影: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