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 传统名花 根广用于妇科

芍药因其花形妩媚,花色艳丽,故有形容美好容貌“婥约”之谐音。  据《本草》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它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十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芍药在夏商周时期,即已被中国人作为观赏植物培育,惟基于它是罕见植物,并非每个地方都适合种植,它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蒙古及俄罗斯等地,一些城市公园也有栽培。

观赏价值
芍药是中国的传统名花,适宜布置专类花坛、花境或散植于林缘、山石畔和庭院中,也适于盆栽和提供鲜花。芍药花大色艳,观赏性佳,和牡丹搭配可在视觉效果上延长花期,因此常和牡丹搭配种植。当芍药和牡丹一起种植时,彼此争艳夺丽,绽放的姿态也互不逊色,各有千秋。

芍药根可供药用
中医硕士杨素雄表示,芍药不仅是名花,其根可供药用。栽培的芍药掘出后,剥去外皮的为“白芍”,野生的芍药不剥外皮的为“赤芍”,所以汉语中称其为芍“药”,它一般可以成活数年。

根据分析,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种而异。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味苦、酸,微寒,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适用于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血虚肝郁、胸胁脘腹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芍药常用于药用栽培。
芍药的根是传统中药材,将根皮刮掉,名为“白芍”。
芍药是既能药用,又能供观赏的名花。
芍药被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十大名花”之一。
芍药的半重辦花序。
芍药的單辦花序。
芍药的重辦花序。
芍药花大色艳,观赏性佳。
根据杨素雄医师所分享的经验方 “养血补气汤”,里头就包含芍药。

适用于妇科病
白芍具有镇痉、镇痛、通经作用,对妇女的腹痛、胃痉挛、眩晕、痛风、利尿等病症有效。
古方以白芍为主要药物的数以百计,如“桂枝汤”,用芍药和肌表之荣卫;“黄芩汤”用芍药和腹中之荣气;“炙甘草汤”用芍药补血脉之阴液。在妇产科临床上,芍药更是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四物汤、当归芍药散、逍遥散等。

芍药常用于药用栽培,其根是传统中药材,将根皮刮掉,名为“白芍”;一些野生的芍药组植物,如川赤芍(P.Vitchii)、草芍药(P.Obovata)等,一般药用时不刮去根皮,称为“赤芍”。两者皆入药,但药效不同。

根据杨医师所分享的经验方 “养血补气汤”,里头就包含芍药,这补气汤具有益气,养血,滋阴,调和脾胃的功能,适合妇女经后调补,术后调补,贫血调补,地中海贫血症调补,产后调补等。

“养血补气汤”组成:花生衣,五指毛桃,白术,茯苓,炙甘草,川芎,芍药,当归,生地,大枣,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霸王花,观音串。

芍药花语
根据资料显示,芍药的花语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真诚不变。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药花的象征意义蕴藏着害羞、寓意着思念、是富贵和美丽的象征。

花色丰富
资料显示,芍药花在5月上中旬开花,花色丰富,花朵硕大,形似牡丹,开于茎顶端或叶腋,花梗长。芍药花期较短,一般为8至10天,天气凉爽或置遮阴处,花期可延续半个月。花谢之后,及时剪去花梗,以免消耗养分。

芍药和牡丹的区别
另一方面,基于牡丹和芍药都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因为外观相似、花期相近、同域栽培,所以人们经常把两种花混淆。

根据两者的对比,牡丹是能长到2米高大的木本植物,芍药是不高于1米的矮小草本植物。牡丹的花期比芍药早。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开花。此外,牡丹叶片宽,正面绿色略呈黄色,而芍药叶片狭窄,正反面均为黑绿色。牡丹的花朵着生于花枝顶端,多单生,花径一般在20厘米左右;而芍药花多于枝顶族生,花径在15厘米左右。牡丹被称为花王;芍药被称为花相。

食用价值
除了观赏价值,芍药具有药用和食疗作用,其中芍药花粥,清爽可口,香醇诱人,有助于养血调经,治肝气不调、血气虚弱、经期腹痛等症。

清代德龄女士在《御香缥缈录》中曾叙述慈禧太后为了养颜益寿,特将芍药的花瓣与鸡蛋面粉混和后用油炸成薄饼食用。此外,芍药花还可以制作芍药花羹、芍药花酒、芍药鲤鱼汤、芍药花煎等,制作方法简便,美味可口,功效颇佳。

而芍药花茶,制作方法简单,只需摘取芍药花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饮用时取一茶匙干燥花瓣,用滚烫开水冲泡,可调入冰糖,蜂蜜,绿茶,红糖等一起饮用。

芍药的小档案:
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别名:将离、离草、花中丞相、婪尾春、红药。
科属:毛莨科芍药属
性味:(根)味苦、酸,微寒
功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血虚肝郁、胸胁脘腹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芍药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至80公分,地下有圆柱形或纺锤形块根。二回三出复叶。初夏开美丽的花,花大型,有白、红、粉红等颜色,雌蕊常无毛,花型多样,有单瓣、半重瓣和重瓣等多种花型,遍布于中国北方,亦见于西伯利亚等地。

杨丽华/报导
图片:受访者提供

Check Also

小心别被骨痛热症“叮”上!

随着大马骨痛热症再次来袭,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