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岸边散步,就会看到被海浪冲上岸的海草、断木、种子等。
有时候会在海草之间发现一些没见过的生物尸体,还有一些不知道是活是死的“不明物体”。
●水母
住在海边的友人,在疫情爆发之前每隔几天都会到海边散步,经常看到不同种类的水母搁浅在上中下潮带区。眼见这种没有大脑、血液、心脏的海洋生物,友人总啧啧称奇,问我为何会有这么多水母搁浅。
水母的身体大约95%由水组成,它们通常整天在海洋中漂流,任由风、浪和海水将自己带到任何地方,这样的海中旅行能让它们不费力气寻找食物,不过这也有潜在的危险,水母本身不善游泳,因此无法抵御海浪的冲击而被冲上岸,退潮时搁浅在海边。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水母会变干,并且迅速死亡,因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份,一离开海域它们无法存活很久。

面对搁浅的水母,怜悯之心顿时在友人心里升起,她总问能不能动手将水母带到海里,就像协助鲸豚回到海域那样。不,千万别碰搁浅的水母,即便它已经死亡也不要去碰触它,因为它的毒刺仍然活跃,考虑到这一点,面对搁浅的水母时,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就接受这是自然死亡的一部分吧!
●海星
海星是一种棘皮动物,一般有五个触手。它们没有眼睛,只依靠身上的感应器来寻找食物,比如螃蟹、贝类和海胆等。当它们接近猎物时,会用带有吸盘的管足给对方一个阴险的拥抱,将对方裹住,之后,再把自己的胃从身体下面的口中吐出来,胃中的消化酶被迅速释放到猎物身上,把猎物溶解后再吸食进去。有一些海星无法对抗很厉害的猎物,它们就以较小的甲壳类动物为食,取食时将对手整个吞下去。别看海星个子小,它们的食量却不小,一个海星幼体一天吃的食物量,要超过自身重量的1/2还多。

●管虫与虫管
我们经常会在潮间带上看到一些纤细形如胶管,或是长得像气根般的管子伸出沙滩上,长度约3公分,这些管子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管虫(Sand Tubeworm)的虫管。海岸上有很多虫类在那里生活,包括:蠕虫和其他虫,这些虫类制作管子并生活在管子里,因此称为管虫。涨潮时,管虫会将头部伸出管子,在管口滤食水中漂流的有机食物或在管子附近寻找可食用的碎屑。退潮时,管虫缩回到管内休息。

为什么管虫要制作这些管子呢?我们知道沙滩表面一直受海浪冲击,生物想要在这里生存就就必须掘沙,住在沙地下的洞穴里,但是沙地下食物有限,大多数的有机物质都在水层里,因此管虫演化出制作管子的技能,它用分泌黏液裹住细沙,编织成一条虫管伸入水中,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氧气。这是因应在沙地中生活所发展的一种生存“策略”。大多数的虫管质地软而富有弹性和韧性,如此可以随水流摆动,不容易被海浪打断。

一些管虫会用石灰质和贝壳碎片、砂砾等给自己制造一个管状的庇护所,看上去像是海滩上的一个小洞。一些管虫会在管子的顶部加入一片叶子,学者认为这可能有助于减少水分流失,另外如果掠食者或猎物在管子附近出没,在地下的管虫可以透过振动而获悉,甚至能区分对方是掠食者或猎物。所以,当我们在沙滩上看到虫管时,最好不要碰,以免干扰管虫。

●沙钱
沙钱与海参、海星等棘皮动物是近亲,它们没有大脑,只有一个简单的神经环。它们和海星一样,通常具有五部分的径向对称性,这意味着它们的身体可以被分成五个相同的‘部分’。我们在潮间带看到的沙钱,样子像极了没有生命的沙钱,不过其实有些还活着,活的沙钱的内骨骼上覆盖着一层带刺的皮肤,死了的表面比较光滑,活的沙钱颜色是灰色、棕色或略带紫色的,死了的,颜色逐渐褪色,骨骼变得非常白。

沙钱靠水血管系统来“走动”,这个系统还负责抽取过滤过的海水,这样它们就可以吃浮游生物和其他在水中自由漂浮的食物。沙钱拥有惊人的社会性,更喜欢和很多其他的沙钱一起在海底闲逛。这在繁殖季节尤其重要,因为它们通过产卵繁殖,在一个大的群体中繁殖成功率更高。
●珊瑚化石
潮间带上不乏一些看起来像石头一般的白色块状物,有些形状像角,有些像树,有些像雕刻品,触摸起来感觉像骨头,这些物体就是珊瑚化石。广义上,“珊瑚”不是个单一的生物,它是由众多珊瑚虫及其分泌物和骸骨构成的组合体,珊瑚的白化是因为与共生藻间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以致共生藻离开了珊瑚,而长期失去共生藻的珊瑚会渐渐地走向死亡,那些白色如石头般的珊瑚化石就是死去的珊瑚的一部分。

●乌贼骨
乌贼骨或墨鱼骨,其实并不是骨头,而是乌贼的内壳,这个内壳长在乌贼体内,充满了气体,有助于乌贼控制在水中的浮力。乌贼是头足类,有些头足类产完卵后,就会体力不支而死亡,我们经常在潮间带看到的那些乌贼骨可能就是这样来的,肉被其他的动物吃掉,内壳就被浪打上岸了。

●贝壳
每枚被海水冲刷上岸的空贝壳,都经历过一段生命史。微小的幼虫从卵中孵化后,经过数天或数个月的浮游,终于在海床上定居下来。随着发育分泌出坚硬的外壳将自己包起来再经过一段时间就成了人们常见的软体动物模样,没有脚但有坚硬的防护壳。贝壳是由碳酸钙和贝壳蛋白质所构成的,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长得不尽相同,各式各样,多不胜数。












结语:
人类的垃圾也是经常出现在潮间带的一物,潮间带的生物与其他生物一样,受到人类开垦、污染等活动的影响,海水品质与温度的改变使它们的生命面临威胁。身为普通民众,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做起,减低对海洋的伤害,比如:减少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减少使用塑料品,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等。不要让垃圾成为潮间带最煞风景的一员。(配图21)
潮间带小探索(下)
报道、摄影: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