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

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師兼神經科學家培理和科普記者共同寫了一本書,書本中文版的譯名是《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英文書名是“The Boy Who WasRaised As A Dog”。中文譯名直接了當,英文書名卻引人思考。捧著書本,那書房思忖,“如狗一般長大的孩子”是像貴婦狗那樣被百般寵愛,還是像土狗那樣被百般虐待?


那書房想起多年前家裡的一隻小貓。那隻小貓才出生兩個星期就會用它尖利的爪子來對付人,小小的它,眼神十分兇惡,當我和母親走近它時,它會發出警告的聲音,擺出作戰的姿態,還把母親給抓傷。母親怒罵:“死貓,這麼壞”。我在一旁不知該如何解釋和回應。小貓確實給我們造成了困擾,但是我和母親也給小貓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小貓出世後不久,我們就一直想“ 解決”它,想把它捉走,幼崽害怕與母貓分離,害怕生命遭受危險,恐懼、驚慌、憤怒的情緒升起,促使它啟動自我防禦的本能,當它逃無可逃時,就只能正面攻擊敵人。


雖然那隻小貓很快就被送走,也離開我家八九年了,但是它備戰的那張臉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大腦。它就像創傷一樣,即發生的時間只是短短幾秒,卻對我造成永久的印記。從那時候起,就開始知道,動物之所以會要攻擊人,很可能是因為人本身有意或無意的行為,使它們受驚嚇而造成的,如果人類對動物表示友善,動物不會無緣無故對人兇。

馮以量說,世上沒有壞小孩,只有受傷的小孩,小貓告訴我,沒有人天生就是壞胚子,每個孩子都是成長環境與人際互動經驗的產物。在創傷事件的當下與事後,成年人對兒童的回應可為最終結果帶來重大影響——無論好壞,約莫三分之一的受虐兒童會出現明顯的心理問題。培理醫生書裡的第五個故事是關於一個19歲的青年姦殺兩名女學生的事件,這讓人看到,兒童的創傷如何在大人的不理不睬下形成,創傷如果沒有被療愈,它會如何影響孩子的人格。看完故事,那書房思忖,那個青年究竟是個受害者還是加害者,如果早點發現他的創傷,結局也許就會不同,就不會有更多的人受創。我又想起近幾年世界各地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想起廢除死刑的事宜,我想,或許我們真的不該用死刑做懲罰。

文字:那書房@東寫西讀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