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一旦開了竅,人生就開了掛》這本書中,作者為親人離世表達了這樣的安慰:“她只是提前去為你布置下一世的家了。就像這一世她先來一樣。”
沒有一個親人的離世,能讓我們用“節哀”兩個字來安慰,且不說那個人是因為天災或意外而去,即使是得病或自然老去,只要是我們愛的人,那種痛、那種遺憾、那種無可奈何都不會減少半分。
因為我們,無法輓留、無法營救、無法努力。
除了接受“再也見不著”的殘酷事實,我們活著的人還能做什麼呢?
首先,你可以由著自己悲傷一陣子,你可以一個人默默想念,可以睹物思人,可以感慨物是人非,也可以痛哭流涕。
然後我們要帶著逝者對自己的期待和愛,繼續熱烈、燦爛地活下去,這才是對離開的人最好的交代。
再然後,好好記住他們。死亡只能結束一個人的生命,並不能結束你的他們的關係。
只要你對他們的思念還在,他們就永遠活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好久沒有來到你夢裡。那就說明他們在那邊“一切安好”。
如果他們來到你的夢裡,那就說明他們想知道你“近來可好”。
【哀傷表現因人而異】
親人離世後,哀傷(Grief)的表現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反應模式。每個人的情感、行為、身體和認知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首先,可能出現的情感包括“悲傷與哭泣”,這是最常見的反應,可能突然涌上心頭,或持續較長時間。第二、憤怒:對逝者(“為什麼離開我?”)、對自己(“如果當初……”)、對他人(如醫護人員)或命運的不公感到憤怒。
第三、愧疚與自責:反覆思考“如果當初做了某事/沒做某事,TA可能不會走”。
第四、焦慮或恐懼:擔心其他親人也會離開,或對死亡產生強烈恐懼。
再來,他們可能會感到麻木或空虛感:短期內情感“關閉”,像行屍走肉,這是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也有些人會出現孤獨感:即使身邊有人陪伴,仍感到無人真正理解自己的痛苦。
至於身體可能會出現疲憊無力:即使不做任何事也感到極度疲倦;睡眠問題:失眠、早醒,或嗜睡(通過睡眠逃避痛苦);食慾改變:暴食或完全沒胃口,體重明顯增減;軀體疼痛:頭痛、胃痛、胸悶等(醫學檢查無明確病因);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或舊病復發。
認知行為或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工作、學習,甚至忘記日常事務;記憶減退:短期記憶變差,常丟三落四;思維混亂:邏輯能力下降,說話或做決定困難;出現侵入性回憶:反覆閃現逝者生前的畫面(尤其是臨終場景)以及理想化逝者:只記得TA的好,或過度美化過去的關係。
在行為表現方面,不妨注意有沒有出現社交退縮:迴避人群,不願參加活動,甚至拒絕親友關心;過度忙碌:用工作、家務等填滿時間,避免面對情緒;尋找與迴避交替:反覆去逝者常去的地方,或相反,徹底避開相關地點;依賴物品:緊緊抱著逝者的衣物、聞氣味,或不敢觸碰任何遺物;夢境頻繁:夢見逝者,內容可能是溫馨的,也可能是痛苦的。

【思念無聲 字裡含淚】
如果思念很厚重不知如何想開,不妨讀一讀以下這些短句,文字短短但思念長長,字裡行間透露對親人的感慨不捨。比如:
忙完這一生,我就去看您;
天上一定很美麗,因為去的人沒有一個人回來;
後來啊,睡覺,是唯一見你的門票;
花還在長大,只是澆花的人卻睡著了;
可不可以給天堂裝一部電話,我想給她打個電話,告訴她我現在很好;
以前你是遠處燈火,後來你是遙遠星河。

【詩體承載感念親人心】
梁曉聲在《人世間》中寫道:“如果最親的人去世了,最初你不會那麼痛,因為你緩不過來,反而最難過的是在之後的時光裡,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想起他時,看見他曾經愛吃的美食,用過的杯子,鼻子一酸淚流滿面,想起他在該有多好,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失去親人最痛苦的不是失去的那一刻,而是日後想起他的每一刻。”
你也在感慨親人離世的階段嗎?
想要抒發情緒的,詩人創作的感念親人詩,其中也不乏優秀作品,讀起來蕩氣迴腸,仿佛重新體驗了一回失落。
整理:游晼婷
圖片摘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