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少女回憶錄》


初次看到這電影的宣傳海報時,感覺十分眼熟,充滿了《馬克思與瑪麗》的味道,看一看導演名字——亞當·艾略特,原來真是同一人的作品。於是什麼都不想,決定打開來看,以彌補我錯過《馬克思》的遺憾。
亞當·艾略特是一名澳洲的獨立動畫導演,他的作品風格明顯:純手工製作、黏土、定格動畫、傳記體、極簡敘事、極少的對白搭配娓娓道來的旁白。
我喜歡黏土製作定格動畫,這是一種極“昂貴”的藝術形式,這個“昂貴”考量的不僅僅是手工製作人偶和布景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還有逐幀拍攝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
《蝸牛》的製作耗費了八年光陰,歷經十六稿劇本,艾略特堅持純手工製作所有的場景和道具,團隊總共製作了超過7000件物品,實景逐幀拍攝,沒有使用CGI。
《蝸牛》的主人公格蕾絲和吉爾伯特是一對龍鳳胎,兩人從小互相依靠,父親去世後,兄妹倆被分別送往不同的寄養家庭。
從此,澳大利亞內陸廣袤的沙漠是兩人之間不可跨越的距離。
當生活中的風暴來臨,姐弟兩的信件成為彼此的支撐。
寫實是艾略特作品的其中一個特質,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人,就是有不完美的存在,比如:主角不是美若天仙者,生活也不是童話般的幸福。
具有逃避本能的人類,有時會選擇不看寫實電影,以避開人生的悲催,生活已經夠苦,我們何必連看電影也要那麼苦。
然而,《蝸牛》想做到的也許不是記錄人間疾苦,而是以溫柔的方式,邀請觀眾去碰觸苦痛,然後擁抱它們。
15年前,無數觀眾被馬克思信裡這樣的句子戳中心田:“人的一生就像長長的人行道,有些很平坦,有些跟我的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屁股。你的人行道應該跟我很像,不過裂縫應該沒這麼多。但願將來我們的人行道會交匯,我們可以一起喝一罐煉乳。”
一切艱難困苦不過是人行道上的裂縫,只要昂首挺胸大步向前,路依舊可以被我們走得很好。
在15年後的《蝸牛回憶錄》中,這種從黑暗中生長出來的希望還在延續,萍琪奶奶去世前留給格蕾絲的信裡這樣寫道:“我們只有回頭看才能理解生活,但我們必須向前活著。蝸牛從不回看它走過的路,總是不斷向前。是時候讓你在世界各地留下閃亮的足跡了,記住,永遠,永遠不要回頭。”
普通人的生活中也許沒有驚險刺激的探險故事,但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足以讓我們成為英雄。
報道:戴舒婷
圖片:取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