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故事樹緣起

2016年6月的某一天,李嘉頤老師一家人和朋友到城市裡綠肺公園的一棵樹下野餐。單純的孩子看見草地很自然地呈大字型躺在草地上,讓柔和的陽光灑落在身上,凝望著藍天白雲,聽著鳥兒的歌聲,陣陣微風徐徐掠過。
她輕輕地翻開繪本《夏日的一天》,說起故事來。當合起繪本,天生愛玩樂的孩子,到公園各個角落尋找昆蟲,觀察昆蟲的特徵,李嘉頤老師也耐心地講解。可貴的是,孩子沒傷害昆蟲,還把昆蟲給放了,並喃喃地說:“蟲蟲要回到媽媽身邊,土地就是它的家。”
喜好攝影的朋友當下鼓勵李老師把床邊故事帶出戶外。童年很短暫,讓親子共讀同樂的理念傳承給更多的父母和孩子,讓孩子的童年因為繪本、親子、大自然、遊戲聯繫在一起。既然在樹下說故事,就把活動命名為《故事樹》吧!

就這樣,2016年8月,李老師和朋友第一次嘗試聯辦了第一場《親子攝影•故事樹》。每一個月的一個星期天,他們都在同一個公園的同一棵樹下鋪下席子,就地而坐,歡樂地聽故事和嬉戲,愉快度過一個小時的時光。
在2016年至2019年間,李老師固定每個月在一家美育中心進行主題繪本故事和手作活動 (室內),也固定每個月在公園進行繪本故事、手作活動和嬉戲活動(戶外)。
李老師也不定時辦主題活動,包括曾辦《美食美課之玩出專注力》、《月玩月親》、《完美歡樂假期營》,進入校園《繪本照亮童心》。

說起如何推廣創意玩具及遊戲這塊?李老師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應讓他們充分地與大自然接觸,盡量在玩耍中學習和成長。
“回想起我們童年時不需要華麗的玩具,只要取紙張折青蛙,再想出各種玩法,就可以與同伴玩得不亦樂乎。”


除了現成的玩具,其實可以原材料、木塊、紙張或隨手可取的材料等製作玩具。
“與孩子動手做玩具,每個玩具都是獨特的。大孩子更願意接受挑戰,可以添加科學原理,製造生動或機械性的玩具。孩子們聚在一起,也可以互相挑戰。如果是親子活動,父母記得給自己機會以童心陪伴孩子。”

說到小孩接觸創意玩具或遊戲活動的好處。李老師說,製作玩具的材料隨手可取,孩子只要多動腦筋,即可完成作品,從中訓練手眼協調,培養耐心與觀察力。孩子還可以為自己的作品添加色彩或元素,製作出完全專屬自己的作品。
“當作品部件脫落或不完善,孩子願意再次修補或創新變化,這就體現出孩子珍惜自己的作品,也為自己的想象創造力付諸實踐,製作出驚喜。小朋友還可以想出各種變通玩法,盡興地玩。而武裝角色(Costume Play)也是一種抒發情感的遊戲。”



李老師也曾讓小朋友動手製作紙皮舞獅,舞獅神情各有不同,凸顯出孩子們專屬的創意,而巫師巫女造型帽子,蘿蔔怪表情等,都是有趣好玩的創意玩具。

“我一般會先設定主題,以繪本故事來引起動機。孩子學習聆聽故事,感受筆者的文與圖之美,然后取繪本內容延伸製作手工玩具,再體驗玩。孩子有清晰的概念,投入自己的創意點子。”

說到課堂上遇到的有趣事和難忘事?李老師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堂《千萬不要當海盜》繪本遊戲。
“孩子們很興奮為自己製作海盜帽,尋寶,模擬海盜的行為,充分展現出孩子的搗蛋天性,並釋放壓抑的情感。當然,結束后孩子還是選擇成為更好的自己。”

戶外《吹泡泡》
還有,那一天的戶外吹泡泡,看似簡單不過的遊戲,卻輕易令人難忘。
當時陰天,聞著雨的味道,聽著泡泡的故事。孩子們與家長迫不及待製作泡泡水,在綿綿細雨下不約束地在空曠草地上奔跑吹泡泡。


疫情線上學習
在行管令期間,李老師也展開線上學習,父母和孩子都得必須有儀式感地上課1小時,調整情緒,老師會要求大家自律。
“線上活動我必須穿插集體互動環節,不時拉回孩子的注意力。製作玩具過程中,須清晰地一步一步教導。小小孩就得需要父母的協助來完成。”
疫情后,新常態。線下參與人數有限,必須跟隨作業程序。不過,卻因人數少了,孩子有較大空間與時間製作較為細膩的玩具,或有機會做更多實驗或體驗。
后语:
兒時簡單的玩具,簡單的遊戲,豐富了我們的童年;那一首首童年的歌謠,伴我們走過童年的美好時光,在我們心裡刻下了深深的、永不磨滅的烙印。
如今,兒時記憶中的許多東西早已不復存在。現代孩子物質條件好,塑料玩具堆滿屋子,守著電視看動畫片,抱著手機玩遊戲就可以度過一整天。
到底是現在的孩子童年更豐富?還是我們上一代人的童年更有意思?不得不說,我們小時候的娛樂方式,能更好地擁抱、感受大自然,沐浴自然陽光,而那些小時候常玩的,伴隨我們長大的遊戲,也成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見證。

李嘉颐老师简介:
现任平面设计
毕业于马来西亚平面设计文凭
博雅艺术中心第9届师训课程
绘本雨林说故事种子老师课程
2016年开办娜娜故事树;流动式绘本故事+手作活动
报导/杨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