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一個太多的時代

‘多’字是两个‘夕’部件放在一起,表示一个傍晚又一个傍晚,持续不断,日子数目很多;或认为‘夕’表示肉块,古时祭祀后分胙肉,若分得两块就是‘多’。

新加坡文學與音樂才子梁文福在1988年創作了一首深入新馬群眾民心的說唱敘議作品,歌名叫“太多太多”,梁文福以幽默、輕鬆的口吻道出了很多社會問題,歌詞就算拿到當今來看,也是十分貼切。三十年後,也就是2018年,梁文福將歌詞稍微改寫,創作出2018年版的《太多太多》,再一次引起眾人的共鳴。透過這兩首歌曲,我們會發現,經過三十年的歲月,‘太多’時代還持續著,有些‘太多’變得更多,加上新的‘太多’,世界越來越擁擠。21世紀資訊多、通訊管道和工具多,物質多,廢棄物多,物流多,噪音多,光照多,快樂與和平也變多了嗎?

太多太多 2018年版
作詞、作曲、主唱:梁文福
“孩子们的功课还是太多太多
小学的习题 博士我不会做
天气变了 春花秋月 季节好像差不多
听说和渎写 开花又结狗 也就差不多

老师教的道理 我们会说不会做
老爸的房子 哦哎哟 亲兄弟争什么
高铁人人坐 从石叻坡到Kuala Lumpur
就是从来没人想过九十二岁也可以重来过

太多太多太多乱停的脚车那么多
太多太多Kopi要两块 有没有搞错
大家都有事要做 MRT没坏好过中TOTO
过几年税要缴更多 每次消费就难过

幸福人生追求的数字太多太多
老婆一个太多 孩子两个大咯
3G还在4D照买 运气的事很难说
五十五领CPF算是一种寄托

哪里来的麻辣火锅最近特别多
走在乌节路会以为已经出了国
但这是生我养我唯一的我的新加坡
对它的怨言和情话永远太多太多

太多电动代步工具得轻功来闪躲
太多太多全民Sing Pass不会唱歌怎么活
大家用手机买菜 阿飞吓到去了四排坡
全自助的Terminal 4建国一代不敢再出国

太多太多 这个夜晚你在想什么
太多太多除了怀旧 我们可以做更多
爱不爱 时间会过 幸福不是只看你和我
让那真诚的关怀流在温暖的脉搏

谢谢你还陪着我 全世界给我也不换咯
告别青春的烟火 人生更美 实在得多”

● 通訊工具多
在1988年,電話機雖然已經很普遍,但依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通訊設備。還是有些人得到商店或是鄰居家借電話,拔了號碼,說了重點,說完就掛電話,不浪費電話費也不占用電話線。若事情並不急迫,或無法長話短說,地方距離又稍微遠的話,人們就會寫信,一封信可以慢慢寫,慎重寫,反復查閱後才把信封封口黏上,投到郵筒裡,寄給對方。快的話幾天后信件會送到,慢的話一兩個星期。若是寄到外省、外地、外國的話,就需要幾周甚至個把月對方才會收到信。那個時候,通訊方式和工具並不多,人們依舊緊密保持聯繫與溝通。

每當家裡電話響起,家裡小孩總搶著接電話,不是找自己的也沒關係,若是找自己的心裡就更加興奮。有些人說好會打電話來,時間還沒到,人早就坐在電話機旁等待。一通電話,一個聯繫,多麼珍貴。一封信收到之後,收信人總會讀上它一遍又一遍,好像深怕自己看漏哪一個字,又好像自己還未讀過那封信。讀完之後,還會小心收藏,明天後天過幾天還再讀。

現在不僅通訊工具多,通訊方式、通訊管道、通訊平台也很多,即時簡訊、微信、影像通話、語音信息、線上會議、電郵等等,讓你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全天候馬上與想要的人聯繫,傳達消息。說得、寫的、‘見面’的,方法多得是,通訊已經來到了幾乎無障礙的時代。電郵信箱裡的信件多到每天都清理不完,工作上的、個人的、商業活動的,從前一封信要看幾天,如今一天要看幾封信,人們開始不再那麼有耐性,認真閱讀信件,即使是重要的信件,也匆匆迅速看過,不再細嚼慢咽,因此常常看漏或是忽略了文字裡重要的表達。不單是信件,其他各種文字簡訊、圖片簡訊、短片簡訊、留言也太多太多,多到人們無法回復或回應。人們鮮少會因為一通電話而感到欣喜,也感受不到簡訊裡所傳達的情感。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寫道:“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現在人人手上都有一台叫作‘手機’的工具,裡面可能收藏了幾百甚至上千個人的聯絡號碼或地址,然而,我們可能找不到一個想說話或是可以交心對談的人。明明對方就在不遠處,明明觸碰屏幕就可以聯絡上,但是我們就是不聯繫了。

通訊科技發達了多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品質並沒有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沒有更加親密,堅固。相反的,人們開始不喜歡保持聯繫,不愛打電話,不查郵件,不看簡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難維持,衝突、翻臉、分手、離婚、關係破裂的事天天在發生。我在佛教導師及作家波諦帕卡撒的書本裡,讀到這麼一段文字:“科技承諾連結你我,有時確實如此,但科技更常將人隔開來,令人寂寞。我們跟伴侶或家人坐在咖啡館裡,我們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或是該如何重新連結。但我們不是保持靜默,直到兩人展開對話,而是迅速拿起手機,沉浸在社群媒體中,跟幾乎不認識的人產生聯繫。”他說的沒錯,我們似乎忘記了發明電話和其他通訊工具的初衷,也對電話鈴聲失去了感覺。當我們收到每天發來的早安貼紙,我們聽不到貼紙背後正在的話語,那也許是一分想念,一份關心,或是一份孤獨。

● 物質太多
德國經濟學西奧多萊維特 (Theodore Levitt)於1965年提出《產品生命週期模型》的商業理論,這個模型顯示所有產品都會都會經歷5個不同階段,包括:開發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這個概念至今仍廣為使用。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通常可以很長,有些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但在這個物質太多的時代,大多數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只有極少數能夠像可口可樂那樣,經久不衰。第一代蘋果手機於2007年誕生,今年9月9日蘋果公司發表了iPhone16系列,也就是說在17年裡,平均大約一年蘋果公司就發表新手機新功能。

新產品推出的速度越來越快,舊產品還沒有來得及銷完就要被淘汰了。以前商家推出新產品,改良產品功能,以滿足消費者或用戶的基本需要,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減輕精力負擔。但是現在,商家設計的新產品附加的新功能,已經超過了人們的需要。人們其實並不需要新程式,新手機,但商家推出的‘應用程式’迫使人們汰舊換新。我們‘被迫’去需要,因而購買新產品,丟棄原有的。這樣的模式,違反了自然法則。

我們觀察動植物的話,就會發現,這些生物只會按照它們的需要來獲取資源,比如:猛禽只在覓食的時候才會獵捕小動物,不會有事沒事捕捉動物,把它們弄死。豬籠草如果養分充足的話,植株就不會長出‘籠子’來捕捉動物。它們都不會做‘多餘’的事。現代商店多、網路購物平台多,各式各樣的產品層出不窮,超過了人們的需要。這就是‘多餘’,因為人們越買越多,得到和擁有的越來越多,但是滿足感、生命品質、和生命價值,並沒有因此越來越多。人們還是一直覺得不夠,覺得缺少,還想要更多。慾望就像破了洞的氣球,無論放進多少空氣,都不無法使它飽滿。

人們忽視了生命最基本的‘需要’,卻斷不開‘想要’。這話怎麼說?感覺疲累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安穩、足夠、有品質的休息或睡眠,但我們常常一坐下來,並不是閉目養神,養精蓄銳,而是開始盯著屏幕,滑動手指,到社交媒體瀏覽新東西。休息和睡眠是需要,上網和新事物是想要。我們不睡覺,是忽視了生命的基本需要,我們拿著手機不放,是斷不開‘想要’。

物質太多,獲取容易,短命產品也很廉價。事實上,很多時候,購物所帶給我們的情緒價值已不如從前,但是我們依然下單。還記得你擁有第一台手機時的心情嗎?那時候你的喜悅感可能達到80分,第二次買新手機,你的喜悅感也許還能達到80分,但可能這份喜悅的時間會縮短,到了第三次第四次,喜悅感分數就會降得更低。無論是購物的個行為,或是物質本身都不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意義和滿足感。

我們每一次消費所購買的產品,都是消耗了這個環境的各種資源才製造出來的,買得越多消耗越多,然後我們丟棄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我們挖空地球,在製造商品的過程裡排放有毒物質,然後再把廢棄物丟到掩埋場,而我們最終徒個空虛。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物質,而是更多的生命品質與價值。

● 資訊太多
以前的人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他們通過閱讀報紙,了解世界各地每天所發生的事情。而現在來到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連房門都不需要出,只要動動手指頭,馬上就能知道世界各地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夠從網路上找到各種各樣的專業與非專業資訊,不再需要特地跑到圖書館翻書。沒錯,網路上的資料數量龐大,而且種類豐富,為人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減少了一些麻煩或阻礙,也節省了找資料的時間。不過,我們是否以正確的方法找到正確的資料了呢?我們是否仔細閱讀每一條資訊每一份資料?有沒有用多幾分鐘的時間,仔細了解資訊的內容,準確性與真實性?還是隨性選擇一兩題比較貼近你所預期的答案的內容?

你是否知道只要你一上網,你想瀏覽的,或者你曾經瀏覽過的,網路系統都會依照你之前的瀏覽喜好和習慣,給你做‘安排’或篩選,為你提供相關資料。在某程度來說,你可能看了很多的‘相關’資訊,不過在另一個程度上來說,你所瀏覽到的‘相關’資訊,侷限在一個你喜好范圍裡,這樣的了解,有時過於片面,不夠完全。我將這樣的閱讀或資訊吸收形容為‘偏食’,而所帶來的結果會是‘營養不均衡’或不良。

所謂“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我們除了獲取和學習知識之外,還要學會思考和明辨。對於每次接觸到的新知識,我們還要帶著質疑的眼光,不可全然相信,要懷疑其道理是否正確,要仔細檢查其說理過程,要不斷問為什麼?質疑是最深刻的學習過程,有了質疑,就有反覆辯證;有了反覆辯證,從各種角度檢查知識的正確性,對其道理就會更加清晰確實。經過質疑之後,知識會沉澱,去蕪存菁,留下有用的、正確的知識。

學習不在多,而在正確。

撰文: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