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起眼的路邊,雜草蔓生的荒地,都有機會找到火炭母草,但憑心說,火炭母草其貌不揚,若非有經驗者留意,往往容易與其擦肩而過,它身處蕪雜植物群中,綠得十分平凡。

然而,有些明顯特徵還是可輕易辨認出火炭母草,如紫紅色嫩莖,葉面上的V字型斑塊,而V字凹處又有紫斑,仿如被炭火烙印留下的痕跡,這是其命名由來之一,但並非每片葉子都有此特徵,而在陽光不足之處,其印記也會退為綠色。

火炭母葉面V字形斑紋是否清晰,一般認為受其葉片酸鹼值(pH)影響,人們或許可藉由此特徵,偵察火炭母草生長地的環境污染程度。
白飯草別稱
火炭母草是蓼科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可蔓延達數公尺,常在地面匍匐生長或攀附其他植物,通常以群落方式出現。


它有“白飯草”之別稱,為什麼名字裡帶飯呢?原來是火炭母草開出的點點白色小花,遠看像是黏在枝條上的米飯,或是不小心傾倒在地上的點點飯粒,因而得名。

成熟的黑色果實,外圍呈現半透明狀,小巧可口,嘗起來有股淡淡的酸澀味。在過去食物匱乏年代,是舊時農村孩子們常摘來送入嘴中的天然零食。除了直接吃,果實亦可和生米一起烹煮,味道清香甘甜,頗具滋味。
窮人的燕窩
火炭母功效與燕窩相似,可清熱解毒,滋補養顏,可搭配冰糖以慢火燉煮,但價格卻比燕窩便宜,且容易生長,因此熟悉草藥者都稱它為“窮人的燕窩”。
火炭母之名,雖予人火熱之感,但它卻具有母親般溫柔的愛心,其全株可入藥,藥效功能廣泛,上至喉嚨的疼痛,下至腳部的不適,它都有助改善癥狀。

它全株可食,是民間著名的草藥。取根部和雞肉或豬肉烹煮燉湯,是民間常使用的轉骨藥方;將葉片煎煮、搗汁,則被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緩解發燒或腹瀉等癥狀。
獨特野菜

火炭母草除了被當作藥材,帶酸的味道,也是獨具風味的野菜,更是野外救荒的良好食材。和市面上常見的蔬菜相比,火炭母草風味較為特殊,吃起來帶一股“草味”,或是味道酸澀,甚至略苦,讓不少人卻步,但安全可進食的野菜其實更蘊含著超乎想像的營養價值。
泡茶飲用
取火炭母草的嫩莖及葉,煮茶、煎蛋或炒等烹調方式都適合,若想去除酸味,可先川燙後再行料理。火炭母全株都可用來煮涼茶,清熱解渴。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火炭母草“夏有白花。秋實如菽,青黑色,葉甘可食。”
中醫碩士楊素雄說,火炭母有別名為赤地利、喉科草、白飯草,全草可藥用,每用10至20克,外用適量煎水洗。
治白喉百日咳
他說,火炭母草味酸澀性涼,可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涼血止癢,明目退翳,可用於痢疾腸炎、消化不良、咽喉炎、角膜雲醫羽、白喉、百日咳、肝炎、白帶、乳腺炎、黴菌性陰道炎、小兒膿皰瘡。
楊醫師也分享火炭母的應用方法,如患白喉,可將火炭母配伍倒扣草、扛板歸、連翹、玄參10至20克,水煎服。解決白帶問題,可將火炭母、雞冠花各15克,芙蓉花5朵,銀杏葉12克,水煎服。角膜雲翳,可將火炭母配伍千日紅、球蘭、木 各15克,水煎服。
粉紅色可愛小圓花
石莽草藥用高效值

另一種同樣來自蓼科的石莽草(polygonatum capitatum),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匍匐叢生節部生根,節間比葉片短,葉呈橢圓形,疏生腺毛或近無毛,葉片尾卵形或橢圓形,頂端尖基部楔形,兩面疏生腺毛,托葉鞘筒狀,膜質,鬆散,頂端截形有緣毛。
同樣有V型斑塊



與火炭母草一樣,石莽草葉面上也有V字型斑塊,瞧那深綠色葉面上隱約可見的暗棕色V形,枝節錯綜連環,葉子密密麻麻,熱鬧別緻。頭狀花序上聚滿粉紅色小花,形狀如糖果般可愛,花序梗上還有腺毛,花梗極短。小花球剛開時是白色,漸漸轉為粉紅甚至紫紅,每到6至9月頭花期到,便可見一個個粉白色小花球,遍布田野,煞是可愛。果實被包於宿存花被內,為黑褐色長卵形瘦果,表面微有光澤,果期在8至10月。
藥食同源
據清朝《貴州通志》、《平遠州志》等文獻專門記載:“頭花蓼,州各地多產,花赤,葉圓而紫,味微苦而澀,仲苗好采藥用之”。這反映了石莽草或頭花蓼在清代便已為外界關注。
它不僅有頗高效的藥用價值,同時也具深厚飲食文化。補湯既是傳統醫學寶庫中的魁寶,也是傳統菜肴中一顆明珠,它具有食物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即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威,相輔相成,以達到營養滋補、保健強身和防病治病目的。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在尋找野生食物過程中就發現,某些動植物不僅可充饑,也具藥食同源效果,如石莽草或頭花蓼就在治療婦科疾病及泌尿系統疾病上有著極好療效。
治痢疾膀胱炎

楊醫師說,石莽草別名有太陽花、頭花蓼、石辣蓼、滿地紅。全草可藥用,每用15至30克,外用鮮品掏爛敷或煎水洗。

“味苦辛,溫,可解毒、散瘀、利尿通淋。可用於治療痢疾、腎盂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痛、跌打損傷、瘡瘍濕疹、小兒尿布疹。”
他說,患有痢疾,可將新鮮的石莽草60克,鮮人莧20克,水煎,日分二次服。跌打損傷、尿道結石,也可將石莽草、積雪草各15至30克,水煎服。小兒尿布疹,可將鮮石莽草適量煎水洗患處。使用時需注意,孕婦及實熱者忌服。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