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油砂拉越資產 首位女掌舵人

昔日木屋少女 諾麗雅妮

一座位於古晉盟都路的百年橘色木屋

一座位於古晉盟都路(Jalan Mendu)的百年橘色木屋,見證了一名普通女孩如何成長為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砂拉越資產的首位女性高級總經理。

她就是諾麗雅妮·雅迪·莫哈末(Noriani Yati Mohamad),一名從傳統馬來家庭走出的女性,如今領導著超過2000名員工,管理逾100個離岸及陸上石油設施。

童年生活:木屋裡的回憶

諾麗雅妮於1971年8月17日出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的父親莫哈末阿吉(Mohamad Akip)是伊班—馬來族混血,生前在馬來西亞公共工程局(JKR)擔任機械師,而母親南希阿巴斯(Nancy Abas)是華裔,被馬來家庭收養,後在古晉中央郵政局擔任文員。

她成長於一座由祖父建造、已有百年曆史的鹽木木屋中,與四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共同生活。姐妹之間關係密切,而她的童年生活既充滿溫暖,也面臨挑戰。22歲時,父親因心臟病去世,兩年後,唯一的弟弟也不幸離世,家庭遭遇沉重打擊。

諾麗雅妮與姐妹們的童年照片

儘管如此,她的成長環境充滿親情,四個姐姐分別在不同領域發展:莎琳娜(Selina)在JKR工作,蘇麗雅妮(Suriani)成為大學講師,卡蒂娜(Kartina)是教師,而柯蒂妮(Kertini)則擅長行政管理。

學業與職業生涯的突破

諾麗雅妮的求學之路較為傳統,她與母親和姐姐們一樣,在聖瑪麗小學和中學(St. Mary’s School)完成基礎教育。

原本,她從未想過自己能走出古晉,甚至出國深造。然而,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SPM)中,她憑藉優異成績獲得國油PETRONAS獎學金,赴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攻讀石油工程學士學位。

畢業後,她在PETRONAS Carigali有限公司開始職業生涯,首個崗位是登嘉樓克提(Kertih)的一名監督工程師。

在該的15年裡,她歷任多個職務,涵蓋技術、運營、規劃及商業領域。之後,她被調往吉隆坡,負責戰略規劃工作兩年,隨後重返石油工程領域。

在PETRONAS Carigali有限公司工作20年後,她轉至馬來西亞石油管理公司,負責沙巴及砂拉越碳氫資源的整體開發戰略。

諾麗雅妮與團隊員工在美裡PETRONAS Carigali有限公司合影。

2024年6月,她升任PETRONAS Carigali有限公司(砂拉越資產)高級總經理,成為該公司自1987年成立以來的首位女性負責人。

“PETRONAS Carigali(砂拉越資產)已經運作37年,能成為第一位女性領導者,對我來說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挑戰。作為女性管理者,人們對你的期望會更高,你也自然而然成為其他女性的榜樣。”。

職業成就與貢獻

2022年,諾麗雅妮與代表團,在砂國父大廈向砂拉越總理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裡匯報關於其策劃並推動的砂拉越綜合含硫天然氣輸送系統。

在她的職業生涯中,諾麗雅妮曾主導多個重要項目,其中包括馬來西亞—文萊聯合油田開發,促成了2018年馬來西亞與文萊簽署《聯合開發框架協議》。

2022年,她策劃並推動了砂拉越綜合含硫天然氣輸送系統,促成多個含硫天然氣田的開發,推動砂拉越能源投資與可持續增長。此外,她也親自向砂拉越總理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裡匯報,成功獲得批准,在丹絨基都隆設立天然氣處理廠。

事業與家庭的平衡

諾麗雅妮一家合照,左1為其丈夫。

1994年,諾麗雅妮在PETRONAS Carigali有限公司剛上班一周,便與大學同學、來自吉蘭丹的工程師阿茲米阿都加尼(Azmi Abd Ghani)結婚。兩人育有六名子女,包括一對雙胞胎。

作為女性領導者,她在事業和家庭之間的平衡並不容易。她曾因工作繁忙而錯過孩子的重要時刻,例如女兒在畢業典禮上擔任畢業生代表,卻未曾告知她,因為“媽媽工作日肯定無法出席”。

諾麗雅妮表示,當女兒告知她此事時,她心都碎了。

儘管如此,她始終堅持“優先排序”原則,確保出席孩子們的重要活動,並安排年度家庭旅行,以保持親子關係。她也感謝丈夫、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讓她能夠兼顧事業與家庭。

百年木屋的堅守

諾麗雅妮與母親幾點姐妹在木屋前合影。

與諾麗雅妮的成長歷程一樣,她童年時期的橙色木屋也見證了時代變遷。這座超過100年曆史的房屋,是古晉盟都路上唯一尚存的傳統馬來木屋。

如今,這座木屋仍然是家族的象徵,目前,其母親與其中一名女兒共同居住,並每年重新粉刷,保持屋子的完整性。其他兄弟姐妹和家人每逢佳節都會回家團聚,這座老房子依然承載著一家人的記憶。

諾麗雅妮在木屋前拍照留念。

從一個在雨天推著老舊汽車出門的鄉村女孩,到領導馬來西亞最大海上石油資產的女性掌舵人,諾麗雅妮雅迪·莫哈末的故事,是奮鬥與堅持的真實寫照。

她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的成就,也是對女性在職場上不斷突破的見證。

撰寫:張譯心
攝影: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