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屏障傾聽萬籟

最近那書房似乎不太能接住自己,內在不平靜,事件和想法還在,情緒與攻擊反應也還有。佛法說不迎不拒,那書房卻又迎又拒,這樣的矛盾產生了壓力、憂鬱與焦慮。老師說過,當能量不足的時候,就要回來親近善知識,也許是看看一些書,也許是請高人指點。於是那書房翻開克裡希那穆提的《生命之書》。

第一章,一月四日的《安靜地聽》寫著:“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真的聽過鳥叫。若想真的聽見某個聲音,你的心必須安靜,這種靜默並沒有任何神秘色彩。比如我想告訴你某件事,那麼你的心就不能有各式各樣的想法,你必須安靜地聽我說話。當你看著一朵小花時,你不能替它定名,不能將它歸類,也不能說它屬於哪一種物種——如果一直忙著做這些事,就看不見這朵花了。因此聆聽是最困難的事之一。不論你的對象是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國會議員、資本家、妻子、小孩、鄰居、公交車司機,還是窗外的鳥兒,都要全心全意地聽。只有在沒有任何念頭的情況下,你才能直接和對方的心相印,如此才能洞察對方的話是真是假。

這話提醒了那書房,不要評價,單純地聽和看,它也叫我想起《優人神鼓》黃明誌老師說過的一番話:“在匯聚生活氣息的市場上,人聲車聲不斷,各種各樣的吵雜聲此起彼落,但在優人仔細的聆聽之下,鳥叫聲還在,其他聲音聽起來像交響樂,並沒有衝突,相反的,它們自然地融合一起……人們常常想聽悅耳好聽的聲音,對於不悅耳的聲音會抗拒,但是佛法說:‘不拒也不迎’,當我們處在當下全然地聆聽,所有聲音就會回到聲音的本質,只是有些聲音大、有些小、有些浮,有些沉,交響樂不就是多元聲音交織而成的嗎?生活也是如此。

對於黃老師的分享,那書房在報道中加以延伸,寫了這麼一段話:“在一片寧靜中行走,即便受日曬雨淋腳痛也能看見聽見美麗的事物。然而,病毒引起的騷動,使我們無論是在工作、學業、家庭、生活、人際關係和人生,這許多方面上都處處在充滿‘吵雜’聲,令人煩躁不安。我們能否學會優人聆聽的能力,從這些無序的、混亂的、刺耳的聲音裡聽見一聲啾啾的鳥鳴?聽見風拂過葉片發出咻咻的聲音?聽見苦難中的祝福聲?

那書房思忖自己的聆聽是否參雜著成見或某些既定的觀念,是否不夠單純,有什麼是那書房沒有好好聽的?是時候回到自心。好好觀察,好好覺察了。

東寫西讀
第144篇
文:那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