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間有衝突(上)

溝通技巧帶出效益
突破 人際衝突迷思

世界上,有超過七十億人口、一百九十六個國家、七千種語言和接近三十種的主要宗教,有這麼多的人事物,就有這麼多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衝突的發生,往往是當兩個人發現彼此的目標、想法或價值觀不相容,或因競爭稀少資源,而導致的對立現象,造成干擾時,引起了情緒。因此,不論是在親密關係中或是在工作場域中,都有可能因著不同原因的分歧,而造成衝突,是正常關係中的一部份。衝突不一定會帶出負面的結果,許多研究亦支持衝突可以為關係帶出效益。其中的關鍵點是,不是避免衝突,而是如何解決衝突。

建設性衝突有其益處

許多人認為,避免爭吵和“保持和平”可以減少壓力。確實,它也許在短期內會給人一種平靜的假象,但結果其實恰恰相反。當你為了避免引發爭論而在一些話題上小心謹慎,一遍又一遍吞下想說的話,變得沉默和壓抑。它可能導致壓抑的憤怒和挫折感生成,因為內心的騷動沒有被表達出來。你不給自己宣洩不滿、反對或擔憂的機會,你更有可能不斷重複審視這些問題,而無法以積極方式解決問題。隱忍會扼殺維持健康關係所需的溝通。

從化學角度來說,如果有未解決的衝突,隨著時間過去,可能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負責決定“戰鬥或逃跑”的皮質醇,還有多巴胺和血清素。若你將衝突造成的不安埋藏在內心深處,它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因為你沒有為自己挺身而出,而不斷釋放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便可能造成慢性焦慮,抑制那些令你心情輕鬆的化學物質,進而剝奪了生活的樂趣。如果你的應對方式是默許和避免衝突,或許可能有助於減輕衝突造成的短期不適和焦慮。但是這種迴避行為會自我強化,成為另一個問題。長期未解決的衝突使大腦的腦內啡或受體變得遲鈍,對身體其他部分可能產生有害影響。

衝突的正面意義

1.表達需求或價值觀:衝突可以讓更加了解和明白彼此的想法和價值觀。如果我們不捍衛自己的價值觀而戰,回避衝突,以達到表面的和平,最終可能會對自己沒有表達感受或想法而對自己感到失望。

2.指出問題的癥結:當我們一直維持表面的和諧,常常會看不到問題。如果你勇於面對衝突,就會發現原來問題在什麼地方。

3.能夠解決問題:真的有問題時,把它攤開、點明來講,會比你一直繞過、試圖用迂迴的方式處理,更容易解決問題。

4.激發創意之火:如果團隊所有人的想法,都很一致、很趨同,在激發想法時,常常就會想不到好點子。
衝突發生時會為雙方的關係,帶來緊張和壓力,同時也會使自己或對方經歷受傷害、生氣、挫折、憤怒等情緒。尤其是一方使用威脅、指責或暴力等手段時,更可能傷害對方,增加彼此的敵意,甚至造成關係破裂。如果你認為衝突的成本太高,在你踏入衝突領域之前,請問問自己下列問題,確保你將精力花在對的人身上,你是為正當理由踏上這個擂台。

‧我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我希望獲得什麼成果?
‧對方是否講道理?是否過於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不願讓步?他們的觀點或許與我的不同,如果有機會說明,是否可能讓他們接受我的思維?
‧對方是那種喜歡為爭論而爭論的人嗎?他是否傾向於衝著我大喊大叫,只為贏得勝利,掌握最後的話語權?她是否會扭曲我的意思,採取與當前問題無關的人身攻擊?
‧對手是否一心只想避免衝突,以致無條件認同我的說法,直到我走開或放棄這個話題,然後他還是走回老路?
‧衝突可能導致的損害和痛苦是否超過衝突的潛在正面結果?
‧這是不是一段長期關係?我需不需要在衝突後繼續與對方相處並找出和諧的相處模式?
‧有沒有另一種方法能讓不值得起衝突的對手退開,並實現我的目標,而不用進行不可能讓他們改變觀點的激烈交流?

處理人際衝突的模式

當衝突發生的時候,通常我們是如何面對呢,是積極主動、力爭自己的權益,亦或是盡可能的避免衝突?美國行為科學家湯瑪士曾提出一項理論,說明人在衝突中傾向採取五種處理策略。

一、競爭型:“照我的方式”

與別人起爭執時,儘管你已經把事情解釋得一清二楚,非常確認道理在你這邊,對方仍然不退讓半分,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結果就是你們不歡而散。這種策略叫競爭型策略,代表你將滿足自己的需要看得最重要,即使會為對方帶來負面影響也在所不惜。

那到底競爭型策略是好是壞?這要視乎情況。有時候我們可能面對著一些無可妥協的立場,不可以選擇息事寧人;或者如果對方並不講理、甚至想要傷害我們時,堅守立場很可能是唯一可以保護自己的方式。同時,相比起其他策略來說,競爭型往往更快速地解決問題,所以對面對緊急狀況特別有用。因此,有時候競爭型策略是無可避免的。然而,盲目或過度使用這種策略也會帶來嚴重的代價。舉例,如果你總是採取競爭型策略,絲毫不願意妥協或退讓,很容易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以致無法與任何人長期合作。即使合作的另一方是習慣採取順應型策略的人,可能不介意次次都順從你的需求,也會很快演變成‘一言堂’,即使對方有值得聆聽的寶貴意見,也不會有勇氣告訴你。

選擇考量:眼前的事情真的是無可妥協的立場,還是只是自己的一時意氣?如果因此而破壞了關係,值得嗎?

二、統合型:“照我們的方式”

採取統合型策略的人雖然也會堅持己見,但會根據他人的意見改變方向,他們既不會盲目服從,也不會完全忽略別人的建議,而是努力尋找對雙方都有利的方案。舉例,你想要吃日本菜,而朋友想吃西餐,你們透過溝通了解雙方的意見,決定選擇一所多國菜餐廳,這樣便同時滿足了雙方的需求。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統合型策略讓我們放下分歧及同心協力地尋找雙贏方案,當然是最圓滿的結果。而且,比起競爭型策略來說,統合型策略釀成劇烈衝突的機會較低,故沒有那麼容易傷害雙方感情,但同時又能促進意見的交流,不會像順應型策略那樣只懂無止境地讓步,可以說是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然而,這種做法也不是沒有缺點。首先,不是每種衝突都可以達成雙贏,同時滿足雙方要求;加上統合型策略非常耗時耗力,所以並不適用於任何緊急狀況,也沒必要用在小事當中。統合型策略需要對方配合才會成功,如果對方沒有合作的意願,或者雙方充滿懷疑和不信任,那麼即使你努力溝通也只會徒勞無功。

選擇考量:眼前這件事值得我花費時間心力去跟對方磨合嗎?對方又是否真的有合作的意願?合作對象又是否一個你想長期保持良好關係的人?

三、逃避型:“我退出衝突”

有些人既不想妥協,也不喜歡為自己據理力爭,所以當他們面對衝突時,會選擇逃避。比方說主管希望你進行一個項目,而你一點興趣也沒有。你知道如果說出自己的意見,主管一定會以各種理由說服你。為了逃避衝突,你一再拖延,不給予主管明確答覆,也盡量避免和他碰面。

逃避型策略很多時候治標不治本,一味逃避只會造成雙方困擾,不但本人備受壓力,對方也無法尋找另外的替代方案,對解決問題沒有甚麼幫助。日後可能引發更大的衝突。儘管如此,這也是不是說逃避型策略一點用都沒有。有時候面對一些無關痛癢的小問題時,無必要浪費時間心力排解,倒不如直接假裝看不到更好;又或者兩人正處於面紅耳赤的狀態、根本無法理性溝通時,讓雙方有時間和空間冷靜下來才是好辦法。最重要的一點是有時候有些衝突確實是逃避比面對更好,例如你需要搜集更多資訊才能下決定,或者你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

選擇考量:我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選擇逃避型策略的,還是純粹因為我不想面對麻煩或害怕說不?逃避在這情況下是利多於弊嗎?

四、順應型:“依你就是了”

順應型策略指的是當事人為了不釀成衝突,不惜犧牲自己的需要,也要滿足對方的需求。這種做法除了常常出現在上司與下屬或客人與員工之外,也往往被很在意別人看法的討好型人格采用。

這種做法雖然看似懦弱,但其實還是有好處的。首先,不是每個立場都值得堅守,如果那件事對你並不重要,但對方卻非常重視,那麼遷就一下對方反而會幫助打好關係,建立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此外,有時候打破關係的成本遠遠大於讓步。不過一旦過猶不及,不管事情大小都選擇順應型策略,無底線地滿足他人的需求,我們很容易就會變成委屈求全的受氣包,不但沒有獲得他人的喜愛,反而容易因為沒有立場而被輕視。而且,對方其實未必真的想要你事事遷就,只是沒有發現你的真實想法。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順應型策略會令不滿的情緒日漸累積,最終還是會大爆發,到時候對關係只會帶來更大的損害。

選擇考量:表達自己意見不一定得罪別人,遷就對方有時候反而令對方感到不安。現在想想,這件事對我是否重要,堅持己見的成本又有多少?

五、妥協型:“一人退一步的妥協”

承認雙方有不同需求,願意各退一步,以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跟統合型策略不一樣,因為這代表雙方都需要犧牲一點自己的需求,而不像統合型策略那樣尋找雙贏方案。用回“日本菜vs西餐”的例子,統合型策略代表你會選擇多國菜餐廳,以便同時滿足了雙方的需求;而妥協型策略則可能是選擇中菜廳,雖然沒有一方吃到自己最喜歡的菜式,但也沒有一方需要委屈自己去討厭的餐廳。

妥協型策略通常適用於中等重要的衝突,也就是它沒有重要到需要使用競爭型策略,但又沒有不重要到可以采取順應型策略。它亦適用於長期合作對象,因為它不會像競爭型策略那樣影響感情。至於為甚麼不使用統合型策略,一方面很多衝突本來就沒有雙贏方案的,另一方面眼前的事情也未必可以耗費太多時間決定。然而,這個策略的缺點就是如果使用不當,很容易演變成雙輸方案,雖然是達成了協議,卻沒有任何一方感到滿意。雖然妥協型策略可以幫助建立處事公平的形象,卻對於建立親密感沒有太大幫助。最後跟統合型策略一樣,妥協型策略也需要對方的配合,如果對方依然在隨時翻臉的戒備狀態,那麼對方很可能不願意做出任何讓步。

選擇考量:“這件事對我有多重要?這段關係又對我有多重要?是不是已經確定另外四個策略不適合?對方真的有想要商量的意願嗎?”

整理: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