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下珠 戴珍珠耳環
另一種可愛小草葉下珠,其外觀相當有趣,橢圓形葉子整齊排列,而一粒粒翠綠果實,就如珍珠般垂掛在葉下,所以其名稱很貼切。
命名貼切
葉下珠神奇之處全顯在名字上。

動手翻其葉子,會發現它把花果都“藏”在葉子背面,就像一顆顆珍珠整齊排列著,因此又被稱為珍珠草。
也因在植株掛著的珍珠般果實,與珠子草或野甘草特徵相似,而有讓人混淆的時刻。
但真正的葉下珠,果梗短,扁圓形蒴果緊貼在葉腋下,而野甘草的小珠子上明顯有細細果柄,玲瓏秀美,就像少女耳垂下懸掛的珍珠耳環,所以仔細觀察後還是可以分辨出來的。

據悉,葉下珠的馬來名稱更有趣,它被稱之為“Dukung Anak”,其中葉子代表“母親”,而葉子下方的種子,則象徵其“孩子”,所以葉下珠就像偉大媽媽,背著孩子為其遮風擋雨。
晚上閉合
另一方面,它也像含羞草般害羞,每當經人碰觸或陽光暴曬,其葉子就會慢慢合攏,保護水份以免蒸發,直至天氣涼爽才再次盛開,由於它日開夜閉,故又被稱為“日開夜關”。

辨別含羞草與葉下珠,要掌握住兩者特點,葉下珠葉子較含羞草葉子短,而含羞草葉子不如葉下珠般圓;白天碰葉片時會合攏的是含羞草,而不會合攏的是葉下珠。
葉下珠雖有珍珠之名,卻無珠光貴氣,因為它是野生植物,又是路邊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因此不識寶者視它為雜草,或將它當成野草般踐踏,卻不曉得蚌裡藏珍珠,腳下有寶珠。

活性成分護肝
葉下珠也被稱為“珍珠草”,它本是對治眼疾的藥物,不過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葉下珠擁有兩種有效成份,即黃酮類及柯里拉京(Corilagin),它們具有抗氧化功效,能夠保護肝臟細胞膜,免受自由基傷害。
葉下珠是一種在中國歷史悠久,早在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就有關於葉下珠的記載,為大戟科植物。
楊醫師說,葉下珠學名為Phyllanth usurinaria Linn. ,別名有珍珠草、日開夜關、葉後珠。
葉下珠為大戟科植物,全草可藥用,每用15至30克,而鮮品則用30至50克,味甘微苦,性涼,可清熱利尿、明目、消積。
葉下珠小秘方

他說,葉下珠一般可用於輔助治療腎炎水腫、尿路結石、泌尿系感染、肝、腸炎、黃膽、眼結膜炎、目赤腫痛、小兒疳積。
楊醫師也分享一些有關葉下珠的草藥小秘方,如患急性腎炎,可將葉下珠、白花蛇舌草各12克,紫珠草、石葦各20克,水煎服。
面對尿路結石,可將葉下珠、金錢草、車前草各30克,海金沙、金絲草各15克,水煎服。
小兒疳積問題,則以葉下珠、爵床各15克,獨腳金9克,水煎服。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