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曾有哪些意義重大的創新發明?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邀請了12位學者列出從發明輪子以來50項劃時代的創新,並為其分類。
類別包括:人與物之移動、知識與測量、連結工具、武器,知覺與能力的延伸、生產與工業化、基礎技術設備、資訊儲存與流通、即時通訊、健康與營養。這些發明並不完全屬於一個地方,而是人類在現代發展過程中的全球性發明。
第一次工業革命約於1740年代興起,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
在此期間,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出現以機器取代人力、畜力的趨勢,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的革命,引發自現代的科學與技術的突破。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史學家便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以下為被選出的幾樣重大發明。
軋棉機 (1793年)
美國人惠特尼於1793年發明的機械軋棉機被公認為是紡織業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發明,這種機器能迅速將棉花纖維和棉籽分開加速生產。
當時,惠特尼到南卡羅萊納州做助教,他從當地種植園主那裡聽說了清理棉花的麻煩,一個奴隸一天大概可手工清理一磅棉花。
那時工業革命蓄勢待發,對棉花的需求大幅提高,英國的大工廠急需棉花進行大規模織布。
於是,惠特尼靈光一現,發明了軋棉機。事實上,軋棉機已經存在好幾百年了,只是比較小,效率比較低。惠特尼改進已有的軋棉機,並為他的“發明”申請了專利。
這個小小軋棉機運用幾個圓錐形零件,用機械的方法將棉籽和棉絨分開,只需轉動手柄即可。
有了它,一個工人可將日產量逐漸提高到300到1000磅。
從此找1803年美國棉花年產量暴增到400萬捆(一捆大約為500磅),占到美國經濟產出的五分之三。
然而,軋棉機並沒有降低對人力的需求,相反卻起到了推動作用,因為棉花的種植和采摘需要越來越多的奴隸,這改變了美國奴隸制的歷史進程。
1790年,美國首次官方人口普查顯示近70萬奴隸,
1810年,奴隸買賣已在美國禁止了兩年,奴隸人數卻猛增到100多萬,在接下來的50年裡,奴隸人數不斷增長,
1860年達到了近400萬人。黑奴問題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這場戰爭使得美國的棉花出口變得極不穩定,英國紡織業斷了口糧,不得不轉向印度。
作為距離印度產棉區最近的港口,孟買成了印度棉花的交易中心,孟買商人們紛紛去鄉下鼓動印度農民改種棉花,印度就這樣從一個棉布出口大國轉變成了棉花種植大國和出口大國。

整理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