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媽媽離開已經一個月了。
雖然母親給了我們最親近的人好些個時間去為她的離開做準備,地方女兒自己也在很早以前就去了解親人臨終、逝世的哀傷表現,如今自己真切麵對這個階段,果真如專家所說,每個人的哀傷都不一樣。
從葬禮的準備到出殯這三天,忙碌和疲憊讓人沒有時間處理哀傷,接待遠方親戚、前來吊喪訪客種種事宜,一直到葬禮結束,幾乎都沒有怎麼掉淚。
想象中以為自己會崩潰,除了在處理媽媽遺體為她更換壽衣以及瞻仰遺容之際紅了眼睛,大多時間都是麻木的狀態。
也可能是因為遺體還在家,偶爾趁沒人時靜靜望著母親最後的樣子,即便她已經不能再說話,但因為還能看見,所以沒有太巨大的失落感。
直至葬禮結束,返家後看見家裡空空的樣子,心底終於浮現一絲異樣。
這陣子的哀傷多半在車裡聽見一些觸動音樂時發作,載著孩子返家聽著音樂不自禁淚流滿面,但同時還能好端端回應孩子的問話,這種畫面回想起來自己也覺荒唐。
生活會推著你前進,即便自己腦海里曾經浮現,要不直接請一個月無薪假好好休息的念頭,但一想起接送孩子日常,又覺既然育兒責任還在身,也不能一個人離開,還是算了。
有時候感覺心裡很堵,但真的哭不出來。
當該做的事情滿山滿谷,卻怎麼樣都提不起勁,便知道失落又來了。
又或者總是窩著一股火,對任何事情都看不順眼,覺察如果不到位,那麼就會導致身邊人受傷,反省之際才會恍然,失落和哀傷還在。
偶爾見到一些詞彙,比如社交媒體上大數據推給你的同質內容,只要是任何提及母親的,總會心頭一酸。
這些堵著還沒有流淌完全的情緒要如何傾瀉?
最常見的載體便是音樂,隨著歌詞、曲風流露出來的情緒淋漓盡致釋放過後,多能好上幾天。
回想自己這陣子間歇性發作的失落表現,在緬懷、哀傷之間反覆橫跳,貌似恰恰印證了網上面對親人逝世最喜歡用的這句話,
“親人的離去是一生的潮濕”。
那可不是嗎?
寫生•寫活
第401篇
文/圖:偽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