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又一年的祭祖時節又來了。這一次巧合的也遇上了開齋節的期間。
我家一般是在清明之前掃墓的,這一次碰上了開齋佳節,是想避開人車擁擠,打算在清明之後掃墓的。
後來經過商量,配合父親大人的意見,還是選在清明之前,開齋節那一天。
掃墓的前一天,我做好了安排,從吉隆坡回到馬六甲,已經是傍晚六點多了。
匆忙的載著父母親到素食館吃素去。
在吃晚餐的當兒,便討論起明天是開齋節,要提早一些出門去掃墓,避免人潮、塞車、汗流浹背等事故的再次發生。
預料中事,父親大人又說出種種的理由了:人老了啦,早起不了啦,很多祭品要去買啦,…要早上九點半才能出門。
母親也站在我那邊,就說了他幾句。
他就以不高興的語氣,又說出了很多理由道理來了。
他還說,如果沒有人要去,他一個人也可以自己開車慢慢的過去呢!
算了,算了!自我收斂一下。
接著平靜的和父母一起享用完一頓美味的素食晚餐,然後陪伴父親大人到附近的水果店去買明早的祭品。
還好,我在中六時讀過《論語》,吃晚餐的當時,讓我想起了《裡仁篇》裡的一句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親大人今年已經八十三歲了呀!雖然行動緩慢,但還可以一起去掃墓,應該感到歡喜慶幸才是 ;還有多少次的機會,可以一起去掃墓呢?應該擔心他的老邁而好好珍惜才是呀!
根據一項研究報告,人的性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化,到老年可能形成與青春期完全不同的性格。
到了老年時期,會比較重視準確性超過重視速度,傾向於謹慎、刻板、固執的普遍現象。
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其刻板性則會有明顯的增加。
因此,我覺得還是多順從老人家比較好,因為他們到了老年,是比較難適應調整自身的生活規律和習慣的了。
我覺得孝順的“順”,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到了第二天,果真是接近早上九點半才出發去日落洞義山掃墓。
驚訝的是,早上天氣晴朗,一路上的交通既然是蠻順暢的。
一路上車輛不多,經過馬來甘榜也因為開齋開放門戶宴請而塞一小段路而已。
到了義山,要先進入大伯公廟拜一拜,然後才到祖父的墳墓去祭祀。
當天來掃墓的人潮也不多,因此也沒有交通阻塞的情況。
我們很順利的找到了那棵大樹,因為祖父的墳墓就在附近了。
看到許多墳墓的墓碑後方的厚土,有的插著旗子,有的插有鮮花,有的壓著金銀紙,有的壓著七彩紙,蠻有趣的。
同時,我也看到許多墳墓也已經有孝順子孫來祭祀過了,也有的墳墓多年已經沒人來掃墓過而破損了,感觸良多呀!

我也看到有一個墳墓,竟然只有一個墓碑石埋在土地上而已,想不到還有子孫來祭祀,插了三支香,蠻有意思的呢!
在祭祀過程中,我還聽到鞭炮聲。聲響完畢後,還聽到子孫們一起用福建語喊道:“發呀!”
當時,我也看到有一些孝順子孫在燒金銀紙,冥錢、祖先箱、祭祀套餐等祭品,心中也感慨良深,也連想到了《論語.學而》中一段很實際的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子道,可謂孝矣。”
孔夫子曾提醒過,父母親還在世的時候,會多觀察他們良好的志向,不是一直在看他們不好的習慣,這是很重要的。
父母親不在世的時候,會常回想他們曾經在世時的良好行為,回顧他們的優點而不是常想起他們的缺點,用三年(也有“多年”的意思)的時間來學習和繼承他們的有道之處,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在祭祀過程中,雖然天氣是相當的熾熱,但一切順利,愉快完成!
圖文:熊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