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注意!
頸椎椎間盤病變 (下)(一)

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再生因子頸椎活動力

JD提到,20世紀醫療頸椎損傷病患只能靠復健、藥物或手術切除骨刺、骨融合手術,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新治療方式出現,如再生醫學–再生因子,且效果明顯改善頸椎損傷,大大降低民眾對於頸椎手術的恐懼。

一般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術是頸椎椎間盤損壞後,透過西方醫學重建手術換成全新人工椎間盤,從而恢復頸椎活動功能。適用於骨質成熟患者於C3〜C7節段有損傷,可進行單節或多節段椎間盤切除術,後續再靠復健重建。

有一位50歲的男性,因頸部疼痛3個月就醫,於2024去年接受頸椎手術。手術後,疼痛問題只改善了2天就復發,且狀況更為嚴重。後續接受藥物治療、疼痛控制,長達6個月都無法改善,尋求脊椎骨科醫院醫生診治。

經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及神經功能評估,確定患者神經嚴重壓迫。經翻修手術清除壓迫及沾黏組織,並植入全新人工椎間盤,手術後第二天,患者就感覺疼痛完全改善,只剩下輕度麻木感。

為了確保頸椎治療的安全,在2010年馬來西亞國祭再生細胞治療,而醫療大大改善了頸椎治療效果及滿意度。

然而,頸椎手術失敗率仍然相對高,因為手術後仍無法恢復預期狀態,甚至狀況比未手術前更糟,只好轉求助再生治療進行二次治療,再生治療大大減低風險。

再生細胞治療的是什麼?

導致脊髓損傷的外傷主要包括車禍、高處墜落以及重物砸傷,這是骨科醫生遇到的常見病。

但一直以來,脊髓損傷的治療一直是醫學界的難題,凡是因外傷導致的完全脊髓損傷,幾乎最終都會走到癱瘓這一步,而且康復概率幾乎為零。科學家嘗試通過維生素C、激素、轉基因等方式治療脊髓損傷,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令人信服的治療方式。

脊髓損傷為什麼“殺傷力如此之強”?JD解釋說,脊髓是人體感覺和運動的“開關”,如果脊髓受到損傷,大腦傳輸的信號就在此中斷,因此人體就不受控制。

很多骨科醫生會選擇為脊髓損傷患者實施手術,其原理是恢復脊柱的正常承重功能,二是為了疏通椎管的通道功能,但這些也僅僅是治標不治本。

“如果一截電線短路了,我們只是把外面的塑料修好,而沒有修復中間的銅絲,這截電線依然是廢的。”JD解釋說。

利用再生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如果這種方法越來越成熟了,今後可以很好地推廣到基層醫院,因為對醫生的要求不會太高。
讓再生細胞因子修復損傷的脊髓。

據JD介紹,利用再生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其實原理並不複雜。只需要服用再生細胞因子,從而讓再生細胞因子發揮治療作用。“如果這種方法成熟了,今後可以很好地推廣到基層醫院,因為對醫生要求不會太高。”JD說。

JD說醫專欄
杜達勝
(B.S.Joseph Dung)
再生醫學研究所院長
電子郵箱:jdacademy1983@gmail.com
網頁:https://dwei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