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鬼

很久以前那書房在書展見過陳坤的《鬼水瓶錄》,對著那黃色封面,當時根本不把它讓在眼裡,心裡頭不屑地思忖:“現今是人就可以出書,隨便寫寫幾個字,說說道理就是作家,這行業泛濫了,還養了一群自大的傢伙”。

後來因為讀了陳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立刻就對這人完全改觀,也馬上下單購買他其他書本。那書房不愛詩,也不懂詩,買了本《鬼水瓶錄》,真擔心自己不懂欣賞。打開書,看到這段話:“你沒這天份,卻在寫這篇自序時用之前出書的賣得好的虛榮心去拼那些人的讚美,這就是雜念了。只這個雜念,你寫的字就俗了”。

嘿,怎麼坤哥好像是在訓那書房,知道那書房曾經看不起這本書。不過,他訓的是啊!當然,他是在說自己,而那書房見他如此教訓自己,成見又立刻消了一半,他根本就是猜透別人的心思,知道別人會怎麼想他的書。而他即便這樣看自己,還是出版了這書,想來他真有他想寫的東西。

那書房對名人出書持有的成見並不好,因為它會變成一副眼鏡,那書房戴上這副眼鏡去看世界,認定藝人都是頂著偶像的光環投入文字的,這樣有時候形成偏見。那書房應該回到初心,用“不知道”的心,去了解再下定論的。

《鬼水瓶錄》和《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是截然不同的味道,那書房愛後者多於前者,不是因為《鬼水瓶錄》不好,而是陳坤的境界高深,那書房太膚淺。他用不到二十字就道完了一個理,待你自個兒慢慢消化吸收。改天再翻閱,就發現,人生來來回回不就這般,人家早就悟了,早就看見自己是鬼,有貪慾嗔心痴迷,還把這鬼收服了。幾首詩,幾個極短篇,一個短篇小說,就是他修行的心得。

那書房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那短篇小說,寫著難以言表的無明與輪迴。以前那書房排斥輪迴,認為它不科學,每個人都沒死過,怎知死後有沒有輪迴。然而親近善知識後那書房明白了真正的輪迴不是死後,而是當下,於是又對陳坤寫的故事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活著本身就是不斷在輪迴裡修行,如果修的不夠,就會一直在同一個輪迴裡輪轉,除非我們看見無明,超越無明,否則就會困在輪迴裡。

陳坤寫到:“寫字的人先拼個聰明,之後拼個靈氣,再之後拼的是境界。寫字不是拼詞藻,拼的是素,拼的是品。”這話那書房的牢牢記住,要記得為什麼而寫,不為什麼而寫,別繼續當鬼。

東寫西讀
第152篇
圖文:那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