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漁船滿載而歸,桅桿上飄揚著漁民的笑聲。
漁港邊人聲鼎沸,魚筐一筐接著一筐搬上碼頭,鮮活的魚蝦在陽光下閃爍著銀光。
這是漁民最喜悅的時刻,是大海對勤勞回報的最好饋贈
——豐收的季節到了。
這一刻,凝聚著漁民日日出海的辛勞,也寄託著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大海的感恩,更是豐收背後沉甸甸的幸福。
又是漁民唱豐收的季節。
這也是漁民整家勞動的季節,更是漁村歡笑嬉戲聲響徹之際,家家戶戶,大人小孩望著豐收,都笑逐顏開。
這一畫面,是發生在布魯依島的一個漁村裡。
漁港碼頭熱鬧非凡,船槳拍打著水面,傳來陣陣回響。漁民們赤著腳,熟練地將一筐筐魚蝦扛上岸,鮮亮的魚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岸邊的婦女和老人忙著分揀、稱重、裝箱,小孩子們追逐著海鷗,笑聲灑滿整個港口。

一旁,漁網正在晾曬,海風吹動著布滿鹽漬的漁衣,飄出陣陣鹹香與陽光的味道。村道兩側的小攤擺滿了剛捕上來的海產,新鮮得仿佛還能聽見大海的聲音。
村子裡炊煙升起,豐收的海味飄進家家戶戶的廚房。這是屬於漁人的節日,也是大海饋贈給漁民最深情的擁抱。
漁村豐收忙

魚、蝦皆滿載而歸,深夜或凌晨時刻出海,中午已可返航。由於魚、蝦盛產的季節,小漁船返漁村時,魚、蝦幾乎堆滿整個小碼頭。

漁船靠岸,先是將魚獲卸在碼頭,接著是家中成員就忙著清洗乾淨,有需要剖開魚肚,切除魚頭的,或去除蝦殼的,都在大夥兒忙碌聲中進行。
漁村居民最常捕捉的魚,雖然是著名的”軟骨魚”(lumek),通常是置放在炭堆上燻乾,再放在烈陽下曝曬,這是一整天的時間。

曬乾的這類魚,叫做煙燻鮭魚,我們通常稱為”軟骨魚乾”(lumek salai)。
清洗好的魚,是一個價錢,去頭清肚,加價。燻乾的價錢,會差了超過十倍,這也難怪,花工、花時間、人力。
不過,燻乾、曬乾後,就是可口美食,不必再煮,的確很不同。
新鮮的魚,自己還要煎、炸,還會沾鍋,由於軟骨,容易散開,最好加上澱粉。總之,飽食之前還有一堆工作。
當然,新鮮的魚,煎、炸後,味香四溢,最好不要讓貓兒嗅到,免得”引貓入室”。
聯合報導/攝影:余雪興、林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