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五月首個周二,全球都會迎來世界哮喘日,這是一項提醒我們重視哮喘疾病、提高用藥意識的重要日子。哮喘並不是偶爾“喘一下”那麼簡單,它需要長期管理,也離不開正確用藥。很多人對哮喘藥物還有不少疑問,特別是吸入器怎麼選、怎麼用?長期吸藥到底安不安全?本期《空中醫生》邀請馬來西亞註冊藥劑師兼Galaxy Insights創辦人吳謹葊,與大家分哮喘用藥資訊。
1.哮喘藥分哪幾種?長期藥vs急救藥怎麼分?
哮喘藥物分成兩種,其中一種稱為控制藥,就是長期使用的,另一種稱之為緩解藥,是供緊急使用的,一般民眾在需要緊急藥時,常將它稱為“藍色藥”,所以它是以顏色來分辨的。若是控制藥的話,它的顏色有很多種,但大部分人都稱之為巧克力色的藥,也被稱之為呼吸器或吸入器。除了巧克力色,還有紫色、青色,所以會讓人感覺混亂,可緊急使用的緩解器僅是一種藍色,所以一般上患者每次外出時,會將藍色藥物隨身攜帶。
其實兩種藥物的區別在於控制藥需長期使用或含預防藥性的藥物,功能較多,有助於減低支氣管發炎,可減低哮喘發作頻率,這是最主要目的。第二種是緩解藥,一般是在哮喘病發作或喘不上氣時派上用場,但非常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有些患者用藥後狀況改善,令他產生一種過度依賴感,這是不對的。這兩種藥物作用皆不同,所以不能相互替代。最關鍵的是懂得使用,需知道每個不同藥物的區別。
2.哮喘吸入器有不同類型,病人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
其實若已確診為哮喘病患,通常藥劑師會與醫生討論視乎哪款呼吸器、吸入器對病患而言是更加有效的。第一種最常見的是藍色藥物,英文名為MDI,也被稱為定量噴霧吸入器,是最普遍的。第二種是乾粉吸入器,英文名稱為DPI,第三種則是Spacer,是一種輔助器。當使用MDI時可植入輔助器,讓一些病患更好運用及吸收,因有些人群如小孩或老年人不適用,可能要用Spacer或有一種稱為Aero Chamber的,也是一種輔助器。再來,另一種是Nebulizer或稱為霧化器,所噴出的氣體像霧般均勻,氣體小好吸收。
這種情況下,醫生該如何判斷呢?第一個考量因素是年齡,再來是病情及肺部功能,第三是患者本身手部協調功能,舉例當把吸入器放入嘴巴按下時,有些患者手部協調功能不佳,會有邊按邊停頓,且停頓了才吸的問題,導致藥物會從患者嘴角或鼻子流出,造成失去療效,所以若患者手部協調功能不佳建議加一個Spacer或Aero Chamber輔助器,當患者將之噴入輔助器中,他可以慢慢吸收。一般上會用MDI加上Spacer或另一種霧化的,這種比較普遍。
3.長期吸入類固醇藥物真的會有副作用嗎?(尤其對小孩/老年人)
這是常見問題,要特彆強調的是其實吸入型的類固醇劑量非常微量,是直接作用在肺部,它不會導致一些系統性的副作用,如大家所熟知的類固醇副作用,如骨頭會變薄、荷爾蒙、體重受影響。其實食用性的類固醇是在患者面對嚴重情況時,或一些突發性、併發性哮喘病時,我們才會選擇使用,但正常情況下,只要患者用好控制性藥物,即每天使用的藥物,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另一種較常見的是局部副作用,這些控制性藥物中含有吸入性的類固醇,會導致一些局部副作用如喉嚨乾痛沙啞,部分人會有念珠菌感染,在喉嚨處出現白點,但這種問題容易解決,只要用完控制性藥物或含類固醇吸入器時,漱口刷牙即可改善情況。
若患者使用方法正確,它是不會卡在喉嚨內的,有些小孩有哮喘,若長期使用大量類固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發育,不過是暫時性的,有些小孩長大後,哮喘問題隨之改善,就可不需依賴藥物了,只要肺部功能變強後,其實就不太需要用藥,發育問題在後期不受影響。不單只是透過藥物,其實可透過運動調整體質,幫助提升肺部功能。
文字記錄:楊麗華
資訊出處:Tea FM
官網:teafm.c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