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修復與補償機制
→定期進行關係修復,比如每周一次“優點轟炸日”:15分鐘專注列舉孩子本周所有進步。或是如果當天過度糾錯,睡前進行“5分鐘道歉+3個優點補償”(需真誠具體)
→創造安全犯錯環境,設立“試錯實驗室”:比如每周固定時間讓孩子故意“犯錯”(如打翻水杯後自己處理),父母保持中立觀察。
→可視化進步記錄,我們可以與孩子共同製作“成長樹”貼紙板:
•綠葉貼紙=自主改正的錯誤
•花朵貼紙=新學會的技能
•避免使用“害蟲貼紙”標注錯誤
五、長期鞏固策略
→尋找替代滿足:如果糾錯源於控制欲,可通過其他方式滿足(如整理房間、工作計劃表)。如果源於焦慮,可每天安排20分鐘“專屬焦慮時間”寫擔憂日記
→建立支持系統:加入“非暴力溝通父母小組”,找到同伴監督,或是定期回看孩子嬰兒期照片,重溫無條件愛的感覺。
→接受階段性反覆,要制定“糾錯復發應對預案”:若單日糾錯超5次,第二天減半。每月允許1-2天“舊模式反彈日”但不自責。
幾個關鍵原則要記住,首先,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腳手架,而非父母的業績污點。再來,教育的目標不是避免犯錯,而是培養糾錯能力。最後,每天改變5%就是勝利,重點是從“習慣性否定”轉向“選擇性沉默”。就像園丁不會因為幼苗長歪就連根拔起,教育的智慧在於提供陽光而非頻繁修剪。當你停止用放大鏡找缺點,孩子才會長出你從未見過的美麗枝葉。
內耗的時候
跟內在小孩好好待在一起
教育博主花生共和本花在和一位家長視訊的時候,對方提出了一道問題,自己知道應該做什麼,但是每次總是會失控,並且還會設想如果這個場景下的花生會怎麼樣處理,總感覺自己怎麼都做不好,育兒越學內耗越層出不窮。
對此,花生表示,:“你的孩子並不需要一個叫花生的媽媽。你就是那個金不換的寶貝,你再完美再不完美,孩子只想要現在的你、就想要真實的你。哪怕你不完美、哪怕你會發脾氣、哪怕你會暴躁衝TA發火,這就是活生生有血有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你。所以我們停止去拿一個“詩和遠方”、一個理想化的對象去對照自己。
其實,理想化防禦是我們心裡的一個防空洞,我們心裡的一個避難所。只要我拼命的學,只要我再怎麼樣怎麼樣,我就不需要面對那個挫敗的自己,我就不需要再面對那個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什麼事情總是會錯、總是不被喜歡、總是不被承認、不被認可的那個我了。
其實真正一直在等你的那個人,除了你自己的小孩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小孩,就是你自己的內在小孩,就是那個時常感到挫敗、感到不夠好、感到被嫌棄、感到不值得被愛的那個小孩,TA一直在等你,TA一直在等你帶TA回家,不要再去逃離那個受傷的自己,不要再逃離那個感到無助的小孩。陪伴TA,不是去逃離那個小孩,而是去覺察到自己又有慣性又有衝動要逃離TA了,我要去打造那個避難所,這個是慣性,現在就是要覺察到這個衝動之後,我們回來,跟這個小孩待在一起。你要去跟這個感受相處,要去做一些能夠真正讓當下的自己感到安全的事情。跌到了陪伴TA,休息好了繼續往前走。
孩子想要的,不是那個海市蜃樓裡存在的媽媽,TA想要看看,那個破碎的媽媽是怎麼照顧好自己的,這是孩子說不出來,但是潛意識想要看到的東西。孩子想要知道,每次媽媽跌倒,媽媽是怎麼爬起來的。媽媽是責備自己、逃跑,還是媽媽能夠很安全地在我面前療傷,當孩子看到媽媽是一個完完全全接納完整的自己的人。當孩子總有一天跟媽媽分別,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跌到了感到破碎了,這個時候媽媽留下來給我的禮物就是,原來我可以愛這樣的自己。原來我不需要貶損這樣的自己、打這樣的自己,拋棄這樣的自己,這就是媽媽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整理:游晼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