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魯克斯山脈位於阿拉斯加東北部,是一片壯麗的原始高地,山脈被深邃的河谷與冰川切割,並存在多種微氣候交錯影響的現象。這件空拍攝影作品,呈現了如同地球初生時期的壯闊景象──新生成的山脈間蜿蜒閃爍著的河流、遠方無數白雪覆頂的山峰,以及光影交錯中的雲與雨,在畫面一隅傾瀉而下,彷彿將那珍貴原始的水流灑落於大地之上。
“攝影大師賽巴斯蒂昂・薩爾加多(SebastiãoSalgado)去世了。”看到這則新聞時,各個與大師有關的記憶開始在我腦海里浮現,一件件就像是演講會上展示的投影片,投影在我的意識墻上,他的作品——淘金者、採油工人、船務技工、甘蔗園工人、汽車製造廠技工,都是我過目難忘的觸動,到最後是他和妻子種樹修復大地的綠。我將右手掌放在心窩,向大師致敬。

昨天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我琢磨這要為這一天準備什麼文字報道,最後決定分享薩爾加多的作品,他畢生致力紀錄人類處境與自然環境,用菲林告訴我們關於這是世界的美麗與哀愁,告訴我們什麼是“生命”。2024年我在《東寫西讀》專欄裡寫過一篇關於大師攝影集的觀後感,重讀一遍後決定把它放在這裡:
東寫西讀 第101篇 薩爾加多的獻禮



托夥伴的福,與我分享他的私藏,我才有機會一睹著名巴西攝影師Sebastiao Salgado的攝影集代表作《創世紀》與《勞動者》。雖然只是翻閱照片,沒有什麼文字,但我卻也用了幾天的時間來閱讀。後來回想,是因為大師的每一張作品都使我停頓,以時間、精神去注視和閱讀,所以翻一翻就會覺能量耗盡,有些累。
Salgado的作品確實並非一般,所呈現的意義和話語即深又廣,我開始明白夥伴為何會對本地攝影師的作品評價不高,Sebastiao的境界不是一般,那是無法複製、抄襲和模仿的,是獨一無二的,這無關技術,而是視角,他的視角充滿了人道主義與真實。他的作品,只要見過就會刻印在心,久久不忘。
他喜歡黑白照片,他認為黑白照片有更強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卻容易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導致忽視事物的內在本質。我深有同感,所以我我喜歡《勞動者》。1980年代,Salgado奔走於世界各地的勞動社會進行攝影採訪,包括烏克蘭的鋼鐵廠、古巴的甘蔗田、盧旺達的茶園、玻利維亞的錫礦、印度的煤礦、巴西的金礦、中國的自行車廠等。他把三百餘幅反映苦力生涯的作品,彙編成這本巨型畫冊。



《淘金》,1986:
從高處遠距離拍攝,強調了塞拉佩拉達礦場及其龐大人力的規模。畫面中,工人們,如同一群螞蟻艱難地在泥坡上攀爬,山體滑坡頻繁發生,跌落多半致命。工人背負九十磅重的泥土袋攀爬木梯到礦坑頂端,再像山羊般跳回底部。當礦區發現金礦時,該地工人除了每趟獲得固定20美分外,還會獲得額外獎勵。所有裝滿泥土的麻袋堆起來後,工人們被允許任選一袋,這種隨機制度讓運氣成為決定一袋泥土內是否含金的關鍵。能中獎者極少,少於1%的袋子內含有黃金。這些工人每週工作六天、每日十一小時,領取僅夠溫飽的工資和基本食宿。
其中最叫人印象深刻的非巴西金礦莫屬。場景裏,五萬名淘金者擠在一個巨大的土坑之中,個個臉孔都被沙土抹成一樣的漆黑,他們揹負著沉甸甸的金沙,靠簡易木梯在不見底的深淵爬上爬下。他們來自從失業知識分子到失去土地農民在內的社會各階層,金子是他們共同的慾望。Salgado說,被攝者雖然衣衫襤褸,甚至赤身裸體,但他們仍然具有人的尊嚴。他感到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驅使他把他們拍攝下來,藉以引起世人的關注。
文:戴舒婷
圖:賽巴斯蒂昂・薩爾加多(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