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喂它卻是害了它 別再好心做壞事了!

喂它卻是害了它 別再好心做壞事了!

很多愛心人士認為給野生動物餵食是一種愛護動物的表現,但其實這會給他們的生命帶來傷害,以愛護為出發點不是過,只是我們可以想得更長遠一點,有句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餵飽猴子,不如幫它們自食其力。

以遠觀角度來看,餵食野生動物會對動物造成傷害。愛護動物的行為是好的,只是要用對方式方能讓愛發揮更大效益。(示意圖)

前人餵食 後人被搶

不久前一位讀者將他拍攝到的一個視頻發給筆者,視頻中的中年男子在本地某森林公園外,拋擲大量香蕉給獼猴餵食。當時該讀者立刻向管理局投報,經過了解,該公園某管理員表示,他多次阻止民眾餵食猴子,但是對方屢勸不聽,依舊私自在不同時間於不同地點給猴子餵食,管理員大感無奈。

一民眾偷偷到公園餵食猴子後把照片貼上網。(讀者提供照片)
儘管管理員多次勸阻,民眾依然餵食猴子。(讀者提供照片)

過了兩天,一位女市民又被發現偷偷帶了一大袋的香蕉到公園餵食,從這名女市民在臉書所發表的貼文看來,她因為看見猴子“吃”塑料袋,產生同情心,於是“好心做壞事”,即使她知道餵食是被禁止的行為。後來,又過了一個星期,另一女網民在公共群組中發貼文,說她帶孩子去散步時,孩子被猴子攻擊搶走手上的塑料袋,孩子受到驚嚇。5月31日,再有父子三人在散步時被獼猴騷擾。餵食猴子的後果已經可見。於是,該名提供視頻的讀者再次聯絡筆者,希望能通過報道,讓民眾了解給野生動物餵食的後果。

覓食變餵食

民眾給野生動物餵食不是新鮮事,各大報章、網路媒體與《詩華副刊》也曾多次做了相關報道,然而,餵食的行為依然發生。公園的猴子之所以會攻擊人類以搶食,追根究底,始作俑者是餵食的人,是他們的行為對猴子造成了影響。

公園管理單位在公園各處立告示牌,禁止民眾勿給猴子餵食。

野生動物只關心兩件事,一是繁殖,二是覓食,它們並不會無緣無故地攻擊其它生物,除非它覺得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才會露出凶性。野生動物之所以會攻擊人類,對人類攜帶的物品虎視眈眈,必定是它多次見人類從袋子中取出食物餵食,所以它才知道能從人身上獲得食物。

野生猴子有覓食的本能,能自己找樹葉水果來吃,毋需人類餵食。

獼猴本來會自己在森林裡覓食,但是民眾餵食改變了它們的覓食行為,使得猴子依賴人類的餵養而失去原本的覓食天性,甚至會進一步向人類索食而產生攻擊行為,因此餵食對人對動物都沒有好處。想想看,訪客進入公園的時間多是早晨或黃昏,這兩個時段都是猴子的覓食時間。它們原本該自己在公園裡覓食吃果子,但民眾“好心”給了它食物,猴子很聰明,不用多久就養成習慣,它學會等人出現,就有食物吃,於是它開始每天等着被餵飽。假如有一天,沒有人帶食物喂它,它就會獸性大發,試圖從人類身上得到食物,或是在垃圾桶翻找食物,因為它已經習慣被喂。

警戒變靠近

今年6月22日,美國俄勒岡州斯科金斯谷公園一隻約3歲的小黑熊被安樂死,原因是因為人類經常給它餵食,它已經習慣和人類相處,專家表示,這很可能威脅人類安全,因此不得不把它安樂死。

回到上述野生猴子搶食的行為,就會發現,它們對人類的警戒程度幾乎等於零,它們不像深居山林里的野生動物那樣,稍微有點動靜就躲起來,相反的,它們一點都不怕人類。這種情況對野生動物和人類的安全都產生了威脅,生物之間的提防心沒有了,彼此都忘了野生動物的野性,野生動物也忘了獵人的心機。

生物專家表示,偏好接受人為餵食的野生動物,雖然不至於完全使他喪失在野外覓食的能力,但是可能因此降低對人類的警戒程度。對於容易產生印痕(imprintng)的野生動物,在幼年期很容易受到人為餵食的影響,而變得過度依賴人為飼養,甚至可能導致無法於自然環境中生存。只要上網查尋,就會找到印痕的解釋:是動物行為中特殊的學習行為,某些生物在出生或孵化後不久的一段時期內,對外界的某些訊息產生終生的影響,比如:對提供照護者產生依賴。在自然的狀況下,印痕能降低幼年野生動物被捕食的風險。如果餵食的地點處於遮蔽不足,視野開闊的環境,則會提高野生動物被天敵捕食的風險。

筆者見過天真洋孩子在另一國家公園走着的時候,突然被一群獼猴圍攻,孩子不停尖叫,父親因為帶着另一個孩子,無法上前保護,幸好猴子搶過孩子手上用塑料袋裝的麵包後就離開,沒有傷害弱小的孩子,留下飽受驚嚇的他在現場大哭。如果猴子攻擊人類的事件繼續發生,我們會如何“對付”猴子?會不會也安樂死。

營養變缺養

每種動物的飲食和營養需要都不同,身體系統和消化系統也不一樣,動物的食物對人類來說可能是毒,反之亦然。人類的加工食品,其中油、鹽、糖的含量往往相當高,容易使野生動物的膽固醇過高,且缺乏足夠維生素及礦物質。再說,接受人為餵食比起到野外覓食狩獵還要輕鬆許多,野生動物因此缺乏運動,進而影響健康。另外,依賴人類餵食也會因為食物來源過度單一化而導致野生動物的營養失衡。

野生動物的身體系統和消化系統與人類不同,人類的加工食品可能會給野生動物的健康的帶來影響或營養失衡。

很多本地遊客到國家公園進行休閑活動或聚會時,會攜帶一些食物進入森林,這些加工食品可以通過幾個方式轉到野生動物的手裡。比如:旅人隨手拿出來餵食野生動物、旅人吃不完隨後丟棄或丟在垃圾桶里、吃的時候,不小心掉在地上等等。動物拿過手就吃,它並不知道對自己健康有傷害。

喂鴿也是害

除了餵食猴子之外,餵食野生鴿子也是一個應該停止的行為,過去我們經常能看見大群鴿子在肯雅蘭商業中心外被餵食,現在情況已減少,管理局已知會民眾在該處禁止喂鴿,不過依然有民眾對警告牌視而不見,照舊喂野鴿。禁止喂鴿主要原因是野鴿吃剩的食物會引來害蟲如蟑螂和老鼠,這對該區人類環境清潔與衛生帶來很大的困擾,而野鴿糞便會弄污建築物,甚至可能傳染疾病。而對鴿子的福利來說,餵食會造成鴿子過重或營養失衡,並且失去原本覓食的能力。

告示牌上清楚說明禁止餵食鴿子的原因。
民眾依然將食物丟在地上喂鴿子和流浪貓狗,剩下的食物給環境清潔衛生帶來破壞。

後記:

我們都不希望原本人見人愛的獼猴變成人見人怕的惡煞,請不要餵食野生動物。

愛護野生動物最好的方式是保護他們的棲息地,減少開發和污染,多留一點自然空間給它們。

報道/攝影:本報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