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R引領轉型路徑
能源產業長期以來為馬來西亞的發展與經濟成長作出巨大貢獻,但伴隨而來的是碳排放的增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占全球總量的0.77%,政府仍承諾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相較2005年降低45%,最快在2050年達到淨零。為實踐承諾,我國根據國情及發展優先策略,來決定最佳的能源政策,制定《國家能源轉型路線圖》(NETR),及其他氣候政策,致力於低碳發展,解決能源三難困境,冀望將經濟結構轉型為更具永續性的模式。
NETR提出國家改變能源生產方式,以提升氣候適應能力,並制定了“負責任轉型路徑2050”(Responsible Transition Pathway 2050),推動馬來西亞能源系統從以化石燃料為主,轉向更綠色、低碳的架構。
圖表3顯示了馬來西亞到2050年的預測總初級能源供應(TPES)。根據負責任轉型(RT)路徑,煤炭幾乎完全淘汰,從2023年的18%降至2050年的接近1%。;天然氣將成為主要能源供應來源,到2050年佔TPES的56%;可再生能源(RE):包括太陽能、水力、生質能源、氫能,從2023年的4%增加到2050年的22%;石油佔比逐漸下降,但仍然是能源供應的一部分,從35%減少至21%。
NETR以六大能源轉型槓桿(能源效率、再生能源、氫能、生物質能、綠色交通、二氧化碳捕集、儲存)與五個推動因素(金融與投資、政策與法規、人力資源與公正轉型、技術和基設、治理與執行)為主軸,規劃10項旗艦計划共50項行動。能源轉型的融資策略將透過補助、貸款、回扣、獎勵措施及其他投資工具進行,以全民參與的方式推動。成功的話,馬來西亞GDP將從2023年的250億令吉,提升至2050年的2,200億令吉,並創造31萬個就業機會。NETR不只是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行動文件,更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致力於從根本上改變馬來西亞的經濟與民生,打造一個更強韌、更具未來的國家。

能源產業撐起我國經濟命脈
馬來西亞是一個小型開放型經濟體,2022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達到1.79兆令吉,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11,780美元。該年人口為 3,270萬人,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4,000萬人。同時,都市化率於2020年為75%,預計在2040年將提升至85%。經濟成長、人口增加及快速都市化將推動能源需求,預測每年將以2%的速度持續成長至2050年。
馬來西亞在1980年代從農業及原物料經濟導向,轉型為以製造業與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目前仍持續生產石油與天然氣,2021年石油天然氣產業對 GDP的貢獻約為13%。國內天然氣資源,保障了能源供應安全性,並讓價格維持在國民可負擔的水平。
根據《國家能源政策2022–2040》(DTN),能源領域對馬來西亞GDP的貢獻約為28%,並僱用全國25%的勞動人口。能源產業亦為國家重要收入來源,其中與石油相關的產品貢獻了31%的財政收入,能源出口佔總出口值的13%。此外,能源領域每日為超過1,000萬名用戶提供電力與燃料,保障生活與交通運作,創造的就業與供應鏈商機,也促進了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展。
报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