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SDGs教育實踐(上):向真實世界學習 為真實世界行動

SDGs教育實踐(上):向真實世界學習 為真實世界行動

一日老師問學生,在咖啡里加白糖,白糖是浮還是沉?有些學生回答浮,有些說是沉,再問他們為什麼,他們的回答使這位老師感到十分驚訝,因為他們平時常與父母到咖啡店用餐,一定都見過加糖的咖啡,然而他們卻不知道答案,老師由此意識到現在的孩子們與真實世界失去了連結。

現在許多父母和孩子外食時,一到店一坐下就是低頭滑手機,他們專註於屏幕中的事,對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漠不關心,也不留意觀察。真正的世界就在身邊,不在屏幕里,然而大家卻對虛擬的深深着迷,真實的色彩卻被置之不顧。這樣繼續下去的話,恐怕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和現在許多年輕人一樣,成為一個對周遭世界無感或冷感的人,老師思忖:“我能將國家的未來交給這樣的主人翁嗎?”

連起孩子與世界之間那條線
古晉Eco Lodge安親班創辦人蔡文珮,透過一杯咖啡看見現代社會現象與社會模式,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未來所形成的影響。身為教育工作者,她認為自己有責任為這個地方,培養出懂得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下一代。她必須在教育上做些改
變,用更合適的養分來灌澆這些幼苗,好讓他們從小學習怎麼做一棵與其他生物,與環境連結的樹木。十幾年來,她與一起工作的教員們秉持着同樣的理念,來設計教育課程,帶孩子們進入真實生活現場,實際去接觸和關心社區與環境,她將這樣的教育模式稱為: “走入社區的教育”。

後來在接觸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後,文佩發現這些目標與她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目標十分相符,而且很有系統,於是在疫情後,安親班恢復實體課時,便將SDGs設為該機構的教育方針,並將《SDG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作為主軸,由此軸線與脈絡貫串課程,教導年紀12歲以下的孩子永續發展的生活模式,冀望下一代以負責任的消費行為,來影響產品的生產模式與經濟模式,建立一個人類與生態共生共榮的社區。

Eco Lodge安親班創辦人蔡文珮舉起SDGs的旗幟,將永續發展思維帶入教學現場。

從“頭”開始 從“小”做起

永續目標聽起來是塊大藍圖,是個重責大任,不適合將它牽扯到孩子身上。然而,聯合國在制定永續目標時,不但將公平的優質教育定為其中一項目標,而且還將教育作為達成永續目標的手段之一。聯合國成員認為,優質教育的引入和實踐,能讓下一代了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續生活方式,改正那些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的作為,地球生態才能持續運轉。

文珮表示SGDs其實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每個人都有關係,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孩童也有他們可以負起的責任。在17項SDGs目標中,她之所以選擇以SDG12作為教育課程的核心,是因為她意識到,“消費”是種種社會與環境問題產生的源頭,多年來她和大家一樣一直將資源回收,將廢棄物處理,但那都是在做“善後”之事,廢棄物產生於過渡消費和不負責任的消費行為,與其善後,不如從源頭來解決問題。只要人們負責任地消費,許多問題和環境污染都可以減少。

“源頭”還具有另一層的意思,那就是“從小做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讓他們從簡單事物中,認識什麼是永續發展,幫孩子建立對永續發展的認知與價值觀,讓他們了解他們的行為所附帶的責任,並從小開始養成永續消費與生產的習慣。孩子們雖不是購買者,但他們是使用者,他們也可以透過妥善的使用方式來,來減少消耗地方資源,減少對環境的傷害。文珮舉例,自己小時候家裡孩子們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了留給弟弟妹妹穿,一件衣服幾個人穿好幾年,穿不下了就送給親戚家年紀較少的孩子,大家不會將衣服丟掉。然而,這種物盡其用,資源共享的生活方式在千禧年之後漸漸消失了,人們變得不再珍惜物資,開始用完即棄,買了再買的奢侈和揮霍行為。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行為可依類大略分為6Rs ,即Reduce(減少使用),Refuse(拒絕使用),Reuse(重複使用),Repair(維修再用),Recycle再生使用,Rot(分解使用),依序排列,Reduce是在倒金字塔頂端,是比較直對根源的解決方針。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聽起來難懂,做起來卻很簡單,只要教孩子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在每一次購物時先想想:我需要買這個嗎?這一點,就已經是在永續發展的路上踏出了一大步。

帶孩子到真實現場,連起孩子與真實世界的那條線。

全家全中心的學習
將SGDs納入教育課程中,學習的不只是孩子們,教員和家長也是。畢業於奧克蘭的文佩並非教育本科系出身,她坦言自己不是教育專家,多年來她一直向國內外教育者學習,參考他們的作法,再根據本土環境與社會文化及條件,調整和設計適合本地孩子的教育方案,同時也要為安親班教員們提供相關的培訓,但這並沒有加重她的工作負擔,反而讓教育工作變得更具趣味、意義和滿足感。

SDGs教育方式與Eco Lodge原本的教育方式並沒有多大的不同,文佩和教員們同樣是利用一些教育工具,如繪本,紀錄片等來建立孩子的認知;透過室內與戶外活動,加深孩子的學習體驗和對內容的了解,比如見學參觀;透過日常的生活教育將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付之於行,比如:光盤習慣。只不過有了SDGs的旗幟之後,老師透過教育傳達給下一代的訊息、知識、價值觀變得更加明確也更有方向。

永續教育單靠教員來做是不行的,家長一起做,效果更大。除了假期營之外,老師們也會在平日的課程中給孩子們一些特別的任務,比如,要孩子們回家整理自己的衣櫃,看看自己有多少沒穿的衣服,想想是否需要買這麼多衣服。又比如,老師要求孩子和父母親一起收集家裡一星期內接觸到的塑料,讓她們具體地看見自己每天給環境製造了多少負擔。每逢學校假期,Eco Lodge都會主辦假期營,在活動開始前,父母受邀出席假期營簡報會,他們因此也開始對SGDs有了基本認識與了解,在假期營期間,孩子要執行任務,父母積極配合,這樣間接與被動性的參與, 也是一種支持。

我問文珮,安親班老師陪伴孩子的日子很短暫,12歲之後他們就會離開安親班,對這些孩子進行SDGs教育有用嗎?是否真能達到教育的目標?再者12歲以下的孩子,受父母和家庭的影響比較大,他們可能在安親班學到負責任的消費行為,但是回到生活里,受到大人的影響,可能很快就打回原形。文佩點頭承認,她說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是先看紅燈,但她會先看綠燈,她不能因為這樣而什麼都不做,身為教育工作者,她必須負起教育的這一份責任,做的話還有一分的可能,不做的話就什麼可能都沒有。“做可以做的,理可以理的,儘力去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其他不在我們掌控中”。

教員進而透過交流共學深入了解永續發展脈絡。
學生父母受邀出席假期營簡報會,積極配合孩子執行任務,這間接與被動性的參與, 也是一種支持
學會閱讀產品標籤,也是負責任的消費行為。
讓孩子透過感官來學習

小結:教育是奠定國民環保意識和培養永續發展思維的重要基石,蔡文珮坦言,教育是朝永續發展邁進最慢而最必要的過程,但以積極正向而非強勢的態度幫助孩子預備相關的素養,是讓他們面對現在與未來大環境最強的預防針。

試過親手栽種花草樹木的人一定都知道,想要植物長得健康,長出理想的樣子的話,就要在植物還很小的時候就下功夫,用對的方式,給它對的養分,並且適時給它扶木,而不是等到植物已經長成了,才來設法改變植物的樣子,彼時才行動,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時期。我認為,蔡文珮是抱着和種樹人同樣的想法,所以行動的。

2012年,2月2日,在美國一位18歲的女生莎曼莎在打工的咖啡攤被人綁架,綁匪帶走女生開車在附近走了三個小時,去過人多的道路、公園、加油站,一共有至少二十個人見過他們,但是誰也沒有留意到女生被綁架。我思忖,這就是文佩想要防止的未來。女兒失蹤後她父親在臉書上發帖文寫到:留心一下周遭,或許能有線索幫助她回家。

報道:戴舒婷
照片提供:Eco Lodge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四):通往零塑廢之路

零廢棄是循環經濟模式重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