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二十四節令鼓

二十四節令鼓

文化傳承 面向世界

“擂響擎天的鼓聲,思我不息的薪傳”,此對聯在1988年,由老書法家黃石庵題字,對聯中蘊藏着節令鼓的文化精神;蘊藏着東南亞華人在傳承文化中,絕不妥協的堅持態度。

二十四節令鼓,是一種結合二十四節氣和廣東獅鼓的鼓藝表演,以擊鼓為基礎,加上武術、舞蹈和配樂,形成自成一格的藝術。鼓上用書法題寫着二十四個節令,鼓手邊敲擊邊舞動身體,鼓聲氣勢磅礴、攝人心魄,陣型不斷隨着鼓聲變換。通過時而剛猛時而細膩的節奏,動感的旋律、柔順的動作和喊聲演變,而形成大型的鼓陣演出。

二十四節令鼓創辦人陳再潘曾感慨說過,“馬來西亞沒有春夏秋冬,卻能創立二十四節令鼓,是因為中華文化像蒲公英能飄到任何地方。”

世界首支二十四節令鼓隊創立

據悉,陳再藩祖籍廣東潮州,是馬來西亞第二代華裔。1988年,他和著名作曲家陳徽祟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令為創意,結合南粵獅鼓和傳統書法藝術的特點,創作了二十四節令鼓。

陳再藩在當年一項全國華人舞蹈節中得到啟發,以二十四節氣的書法藝術為二十四面單皮鼓“刻背”,並以每一面鼓代表着一個節氣,形成天、地、人融合一體的表演概念。世界上的首支二十四節令鼓隊,由馬來西亞新山中華公會,聯合潮州、福建、客家、廣東和海南五大會館出資,在柔佛新山寬柔中學成立。

二十四節令鼓因氣勢磅礴、鼓舞人心,深受馬來西亞華人喜愛。2009年,大馬文化部宣布二十四節令鼓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創辦至今30餘載,二十四節令鼓如今在各地區廣傳,成為了東南亞華人文化傳承的象徵之一,也通過留學生遠傳至新加坡、中國、台灣、泰國、印尼、美國、英國、汶萊萊和澳洲等。

在今年冬奧會上,張藝謀導演以二十四節氣為冬奧會開幕倒計時,讓更多人認識二十四節氣,更有機會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二十四節令鼓目前主要在校園內傳播,吸引眾多年輕人參與,陳再潘曾經說過,“這證明東方文化也受年輕人喜愛。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要讓更多年輕一代接受傳統文化,需對文化不斷創新,用今天的方式來包裝古時的傳統。”

無論是多麼具有價值的傳統文化,若無後人持續傳承下去,也將會銷聲匿跡。二十四節令鼓,相對幸運,因其擁有着一群熱愛它的鼓手們。

在本地,目前在古晉中華第三中學擔任二十四節令鼓教練的葉滿懷,致力於加強學員們的二十四節令鼓文化,提供長期授課訓練,藉此栽培新血,讓此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每逢學校慶典或佳節表演,或校外的節慶及游神活動,教練們帶領着團員穿上紅彤彤隊服為活動揭開序幕。每位節令鼓團員精疲力盡卻也打鼓打得酣暢淋漓,留下珍貴回憶。

保持熱忱 堅持不懈

作為鼓隊的主力教練,葉滿懷需在不同時段,分別往兩所學校授課,即三中和古晉七哩商聯會幼兒園,另外亦需兼顧自己的工作,在傳承文化中可謂不遺餘力。

葉滿懷是在13歲開始加入鼓隊,當時抱着新奇心態,後來認真對待後發現節令鼓有着強烈的吸引力,直至畢業後擔任教練至今已5年。對他而言,節令鼓的打法沒有定性、非常多元化,更容易被人接受,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共鳴。

對葉教練來說,節令股是一個需要默契、體能、音樂知識和肢體動作編排的樂隊。節令鼓是一個集中點,由24位團員凝聚而成,容納着默契感情技藝,每位團員都必須掌握每個人的感覺,需要一起集體完成。

另一位教練許僡珊則認為,節令鼓是增加自信的活動,對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無疑提供了另一個平台,展現自己值得驕傲的一塊,而節令股將是她一輩子都會經營的興趣。

古晉三中二十四節令鼓,相對幸運,因其擁有着一群熱愛它的鼓手們。
用漂亮的姿勢打出振奮人心的表演。
2022年“古晉誰有才,敢敢秀出來”才藝比賽總決賽中,古晉三中令鼓隊獲得其他才藝組冠軍。左為三中校長李志鵬,前排右三為教練葉滿懷。

以擊鼓為基礎,加上舞獅、舞蹈和配樂,形成自成一格的藝術。
團員們在教練領導下馬不停蹄在校園範圍練習“風火輪”表演。
團員們在教練領導下馬不停蹄在校園範圍練習“風火輪”表演。
古晉三中節令鼓隊特製“風火輪”參與遊行活動,讓每個鼓都能“動”起來,點子創意又新奇。
在古晉節才藝比賽中,古晉三中節令鼓隊以不同民族文化融入節令鼓表演。
在古晉節才藝比賽中,古晉三中節令鼓隊以不同民族文化融入節令鼓表演。
在古晉節才藝比賽中,古晉三中節令鼓隊以不同民族文化融入節令鼓表演。
以新西蘭當地民族毛利人的傳統圖騰作為裝扮,融合節令鼓帶來震撼表演。
出發前往表演前合照。每位團員準備盡情擊鼓,留下珍貴回憶。前排中為葉滿懷教練,左為朱聯合教練,右為許僡珊教練。
二十四節令鼓充分體現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十四節令鼓目前主要在校園內傳播。
廿四節令鼓,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令為創意,結合南方廣東獅鼓和傳統書法藝術的特點,氣勢磅礴,鼓舞人心。
二十四節氣是廣大農民農耕的時間表,是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二十四節令鼓以此來加以體現。
團員參與馬來西亞日慶典活動。
廿四節令鼓表演多元,節奏加上團員動作,成為震撼的表演形式。
節令鼓文化,紮根本土,面向世界。

教學挑戰

說到教學過程裡面對的難題和挑戰,葉滿懷認為是創新和編排的部分。在節令鼓練習過程中,最重要是保持熱忱和不斷吸收新知識。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力求創新,接受更多新穎事物。

“其實節令鼓呈現出來的聲音只有兩到三個,要如何使之豐富多元化 ,就得從框內展現出不同,最大挑戰在於創新的編排,但很有可能最終呈現的作品還是類似,所以須不斷尋找靈感,思量編排部分,如以不同動作、喊聲、道具來加重不同感,或分成男女隊員以身材體型來區分。”

“風火輪”鼓動起來

參與2018年古晉節遊行前,他和其他教練為了尋求突破,特製了“風火輪”。以木框加上輪胎皮製成輪框,再以之撐起鼓架,讓每個鼓都能“動”起來,帶來了新風貌,點子創意又新奇。

記得參與遊行前,校長李志鵬詢問葉教練是否願意派隊參與遊行,但因未有安排羅里,所以需要解決這個難題。一般上節令鼓遊行表演都在羅里上進行,這一次沒有羅里助陣該如何讓節令鼓表演“行走”在街上?當時,葉教練和另兩位教練就突發奇想,用一周時間改用木輪框將鼓架架起,團員邊走邊擊鼓,利用走動的肢體力量驅使“風火輪”滾動向前。

這對學員無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不僅要雙手擊鼓,還要操控前方輪框使之平衡,可謂動用了全身肢體操作。鍛煉期間,大家在校園範圍練習,剛開始肯定不上手,狀況百出,所幸反覆練習後全體得以掌握,“動”起來的節令鼓表演也展現出氣勢磅礴,當時一度引起佳話。

唯有學習更多新事物,才能將二十四節令鼓帶往另一個新境界,而非停滯不前,教練們深懂這個道理。

團員練鼓情況

一般上,團員所進行的訓練包括體能訓練,如跑步、扎馬、仰卧起身、扛鼓、疊鼓、排鼓等,還有學習鼓譜、拍子節奏、動作。

如同一般課堂,會有比較快和慢吸收的學生,所以教練須利用不同教學方式才能讓眾多學生掌握,他們一般會遇到拍子節奏和動作不協調問題。

對於快上手的學員,他們已懂得掌握節奏,可以邊打鼓邊學。至於學習進度較慢的,他們須從鼓譜下手,掌握左右口訣,算拍子,掌握節奏快慢,還要背鼓譜,再來追求較細節的部分,如表情、動作、肢體、氣勢等。

創作靈感

腦力激蕩尋找創作靈感時,除了搜索資料,教練也需了解自己鼓隊的個性,只有團員徹底掌握,才能呈現優秀作品。

他說,三中的鼓隊團員偏向好奇心旺盛,教練須不時創造新想法新方向,保持新鮮感,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創作靈感可從生活點滴,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取得。

疫情期間,多項表演、遊行和比賽都無法參與,失去了通過令鼓給中學生創造回憶的機會。雖有進行線上交流,但只能進行會議和簡單的鼓譜作品交流,無法集體練習。

古晉節三中令鼓隊奪冠

剛落幕不久,由古晉南市市政局舉辦的2022年“古晉誰有才,敢敢秀出來”才藝比賽總決賽中,古晉三中令鼓隊獲得其他才藝組冠軍寶座。當天的演出作品靈感是源自於新西蘭橄欖隊一項賽前儀式,以紐西蘭當地民族毛利人的傳統圖騰作為裝扮,融合節令鼓帶來震撼表演。

葉教練說,這次的主題是嘗試着把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節令鼓,希望日後能繼續用着鼓聲融合世界各地更多的不同文化,讓節令鼓表演擁有着世界觀,面向世界,當然也希望帶領團員到更多不同舞台表演,將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發揚光大。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