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的都對孩子擁有愛,都會盡其所能地給孩子最好的。在希望孩子能長大的同時,也渴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為獨立,有自信的人。
或許現在的你,覺得自己和孩子開始有點距離感,常因各種小事情發生爭執;或許現在的你常因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而費心苦惱;或許現在的你,家中終日鬧得不愉快,充滿了呵斥、嘈雜聲,你知道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在教育和培訓家長和學生方面積累了9年經驗的羅苡玲博士,過去修讀馬來亞大學教育心理學及課程發展博士學位(PhD),曾親筆寫作《被囚禁的兒童》育兒書,其中包含了她在教育和育兒過程中的真實故事。

家長育兒經歷
繼《被囚禁的童年》成為暢銷書籍後,羅苡玲博士繼續撰寫第二本原創家庭教育書籍《被囚禁的父母》。書中記錄的,不只是她對於家庭教育研究的觀點和教育技巧,更是很多從“監獄”里得到解脫的家長們心酸和經歷。
羅苡玲博士日前透過Earnplus育伯樂講堂,與平台創辦人管莉莎老師一同分享“0至6歲是親子心靈溝通的黃金時期,父母要做什麼?”
心靈溝通從胎教開始
根據羅苡玲分享,一般人都會認為0歲寶寶不會表達,所以不必和寶寶溝通,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打從胎教開始,從胎兒3個月起,父母就可以開始建立心靈溝通關係了,而非等待孩子長大聽得懂時才開始。不過,這階段的溝通不意味胎兒聽得懂父母,它其實是一種感覺,很美妙的東西,給人很踏實的感覺,絕對強過語言上的“123”或“ABC”。

“孕媽當下的感覺才是與胎兒的心靈溝通,當下喜歡或期待這個寶寶的到來,期待和孩子開始新的人生旅程。”
感受母親壞情緒
羅苡玲說,一些父母很懊惱為何孩子總是和他們對着干,不聽父母的話,其實媽媽回想在懷胎或孩子0到3歲時,媽媽是否有埋怨過孩子或感覺不開心,或尚未準備好迎接寶寶的到來,甚至有“我嫁錯了”的負面感受,媽媽的不接受、不喜歡的負面情緒,寶寶是完全可以感受並吸收到負面情緒。即使是媽媽的工作壓力,生活困迫,胎兒或寶寶也是感受得到,所以很神奇。
“這就是母子一體感,孩子敏感於媽媽的感覺,如果這關係保持得好,哪怕孩子到了12歲階段,彼此間的心靈感覺還是有的,否則孩子的心靈之門關了,到了叛逆期,父母就會覺得進不了孩子的心裡。”

感覺勝於語言
羅苡玲指,到了孩子4歲後會講話,具備語言能力時,親子間就可用語言溝通,但語言所發揮的功效始終沒有那麼強,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言傳身教才重要。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就要成為怎樣的人先。
從直播的視頻中可以看到,羅苡玲的孩子在兩歲時就學會自己處理尿壺,並清洗乾淨,這令在熒幕前的父母們感驚嘆。小小的他甚至還會把衣服丟進洗衣機放入清洗液和按鈕操作,開飯時也會為一家人準備盤碗餐具,似乎博士的孩子就特別聰明能力好。但羅博士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在兩歲時分擔家務,但前提是父母要有不同的思維。
“很多父母常認為,孩子還小不要亂爬亂動,怕打翻,擔心打破,這隻顯示父母高高在上,扼殺孩子探索的慾望或想幫忙的心。”



讓孩子動手操作
其實,羅苡玲的孩子只是把家務事當做玩樂,沒有任何不妥,唯一缺點就是打翻了須收拾殘局,但羅博士希望父母勿因這唯一缺點而不讓孩子動手操作。
“如果每個家長願意相信這是孩子的成長過程,放手讓孩子盡情探索,哪怕是打破東西也沒關係,至少讓孩子知道拿不好會打破。我記得我的小孩從一至二歲共打破了9個碗碟,當時我和他一起收拾殘局,就算過程中割傷了,那他以後將會更加謹慎。”
她說,如果父母從小不讓孩子做家務,等到孩子10歲時就覺得理所當然,不明白為何父母要他幫忙做家務?

另類家長須內心強
她也奉勸已做足準備成為另類家長的,要忽略周圍的噪音干擾及阻止,父母的育兒態度也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記得有一次,孩子在房間搗亂,整地都是垃圾,當時我很開心有機會攝下這一幕,這是孩子成長探索的旅程。當下我把照片發給孩子的外婆,想和她分享,結果馬上接收到外婆的不同聲音。那時開始,我不再和家裡長輩分享孩子的探索過程,比如孩子在爸爸陪同下拿刀切馬鈴薯畫面,這些都是長輩避忌的一幕。”
羅博士也在直播上自豪地分享孩子的傲人“戰績”。“小孩翻查垃圾桶是因為他們想知道裡面有些什麼?他們不會翻查一次就停止了,就像我的小孩翻亂8至9次後他就不翻了,因為他已徹底探索垃圾桶了。在那之後,他在地板看見垃圾都會撿起丟進垃圾桶,還會拿紙巾抹掉地板上的骯髒,再把垃圾丟進垃圾桶,幾乎房間每個角落都曾被他翻過。”



賞罰分明
說到處罰孩子,羅博士從孩子10個月開始就處罰他了,一直以來有拍照錄影記錄起來,作為育兒教育分享,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至今歷歷在目。
“記得有一次,他要看電視節目,但所規定時間已經到了,他依然堅持要看,甚至發脾氣把遙控器扔到地上,當時我沒有責備他,只是抱他到家裡所設的處罰區,把遙控器放在其面前,要他正視自己做過的事情。”
“當時他嘗試要出來,我就繼續放他回去,抱他出來時,就在他面前丟遙控器,然後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並和他一起疼愛遙控器,這是感覺和動作。”
孩子逐漸長大時,在處罰區思過的時間會比較長,若重犯就繼續延長時間。很多時候,家長把孩子放在隔離區就放任不管他,除非小孩懂得處罰區的用意,否則前30至40次的處罰需要陪同他,讓他感受到媽媽“其實是了解你的感受,所以我跟你坐在這裡”,即使多忙,羅苡玲都放下工作,和孩子一起。
父母若觀察到孩子喜歡玩水,可以帶他去游泳或讓他沖涼久一些,不需要處罰他,其實孩子是在探索,除非特地弄到地板濕滑,那如何分辨孩子是特意或在探索呢?羅博士授招,其實可以從孩子眼神中觀察並分辨出來,若孩子是在探索中,他無暇理會周遭的人事物。
“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家庭文化氛圍,若分享我的原則,我認為禮義廉恥很重要,不允許孩子胡亂扔東西,或對父母大喊,必須有責任和尊重,其餘探索部分我可以接受。”
叛逆期分三階段
羅苡玲強調,青少年叛逆期是可以避免的。其實孩子在兩到三歲有第一個叛逆期,若親子心靈成長做得充足,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會提早,第二階段叛逆期是4至6歲,主要胥視孩子的表達能力,若孩子的表達能力好會在4歲就開始叛逆,反之最遲也會在6歲開始出現第二階段的叛逆情況。
“這兩個時期的叛逆期要讓他們發揮,那麼第三個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的就不存在了。孩子不是調皮,他們只是在探索,但家長必須掌握探索的界限,若屬於特意的就不允許他們。”

“所以,家長會發現為何你讓孩子做這個,他卻特地不做,那是因為他想要做自己,為自己做主,要像爸媽一樣獨立,要模仿大人。很多時候孩子會想玩爸媽的手機,當大人不允許,他就不聽話,其實孩子是在模仿大人。你越說不要,孩子就會模仿,一直對父母說不要。”
羅博士說,到了孩子會說話了,就來到第二階段的叛逆期,即4至6歲,這時候的孩子會繼續模仿父母,你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當你和他說不能的時候,他會一直問你為什麼?當你對他凶的時候,孩子知道自己還需依賴你,他不反抗慢慢地長大了,直至7、8、9歲時父母發現孩子很聽話,其實並不是。
“孩子只是知道還需要依賴父母,所以他不出聲,慢慢地你會發現這種孩子,你問他什麼他都會說,“隨便吧。你喜歡。”他知道從小你說什麼,你都是對他說“你跟着做就好了”,他已經知道這是父母的反應,父母已經自己做好決定,於是他慢慢地就不要和父母說話了。”這也說明了孩子小時的叛逆會影響青少年時期的叛逆。
父母須有高度耐心
有了孩子,父母才能真正修鍊耐心,孩子發問只是想要了解問題,要知道大人為何有這種舉動、想法,為什麼大人可以,他要有個答案,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里要盡量回答孩子的千萬個為什麼。
“我了解21世紀雙薪家庭,父母都很忙碌,當孩子問到第三個為什麼時,父母就想發脾氣了,所以父母以高度耐心對待孩子很重要。”
最後,羅苡玲總結說,父母教育孩子這個旅程不要用眼睛和嘴巴去教,而是用心和耳朵,因為孩子的表面態度和舉動,很多時候並不是真正的意思,父母從嘴巴說出的言語,也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反而用心用耳朵去聽孩子,會帶給父母很多驚喜。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