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今日時尚●珠子復興

今日時尚●珠子復興

昔日,珠子是本地土著生活中少不了的東西,無論是日常生活、宗教祭祀、佳節慶典、紅事白事,珠子都具有重大意義,是必需之物,這傳統保持了千百年,卻在西方文化來到婆羅洲後,迅速起了變化。以往,珠子是個人或家族所有,如今,珠子公開展示並出售予人。在古晉友海街61號店鋪里,一名比達友族珠飾設計師正低頭專註於雙手上的小顆粒,又是綁又是拆。她喜歡古珠和傳統圖騰,也喜歡創作和新款式,站在舊與新之間,她手上的這一顆會擺在哪一邊?

朱莉雅娜 (Juliana Embrose) 從小喜歡串珠藝
術,30多年來她在民族手工藝界默默耕耘,成為本
地著名設計師。

設計師朱莉雅娜 (Juliana Embrose)以她串珠作品而聞名,她擅長設計與製作各種服飾配件,獨特風格與高品質材料使讓受到業界同仁與名師的肯定。她所製作的項鏈,經常在國內各服裝表演、活動典禮或晚宴盛會上亮相,為舞者、模特兒和賓客的服裝錦上添花。以串珠手作來謀生,她沒有把自己的作品商業化,店鋪里展示品琳琅滿目,除了那些她向別人收購的小品之外,其他九成物品都是出自她雙手,我稱它們為作品而非商品。商品,件件都一樣,可以無限量複製,而作品只有一件,件件都注入了靈魂,朱莉雅娜從不複製自己和別人的作品,因此她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珠領也可以很時尚。(攝影:JEE PHOTOGRAPHY )
朱莉雅娜擅長設計與製作各種本地民族珠飾,她的項鏈作品尤其受人喜愛。

民族性變個人化
舊時,土著的手工藝品可以說是比較種族化的,物件以傳統意義為首要內涵,所採用的圖案和材料符合其用途和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人們可以從物件上的圖案和工法來區分其來源和種類,因為每個民族的圖騰和工法不同。然而,後來不同種族間的互相學習與模仿,使各民族的傳統圖騰被混用與通用了,種族性逐漸模糊化,烏魯族的手工藝品可能出自於比達友族之手。現今,民族手作品的製作與使用,已變成個人化,大部分的藝術家在製作時,以個人喜好與想法為主要的考量,傳統因素為其次。因此,從朱莉雅娜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個人風格大於傳統味道。

就像每個畫家的作品一樣,珠飾藝術家的作品也充滿製作者的個人風格。朱莉雅娜製作的項鏈不管是材料顏色和物件款式都不顯得俗氣或老氣,她在顏色搭配上有一手,多種顏色珠子用在一塊,成品不會使人眼花繚亂,而單色珠子串成項鏈也不顯得太單調遜色。她的另一項拿手作品——領珠,巧妙地將伊班族的傳統服裝變成新穎時尚,吸睛的顏色使人願意走近,去細看這種珠子與珠子之間,棉線與棉線之間,一次次相遇,一次次分開,所形成的美麗圖案。我因此開始懂得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土著的藝術,這種眼光叫作“欣賞”。這是我在踏進朱莉雅娜店鋪大門前沒有料到的。

珠領是朱莉雅娜非常拿手的作品,顆顆粒粒在線的牽引下相遇或分開,最後成為美麗的網。
朱莉雅娜作品。

客制化手作贏口碑
古晉老街的紀念品和手工藝品店有好幾十家,大部分商家向他人購買或是從鄰國進口廉價貨品,而朱莉雅娜堅持自己手作,以高品質和客制化設計,在一片紅海中求存。顧客們對珠飾的喜好、需要和購買目的都不同,舞蹈員購買傳統服裝服飾,服裝設計師要項鏈首飾,收藏家喜歡古董珠,遊客和本地客喜歡背包、皮包、服飾等,常客則要“量身”定製配飾。大家都按個人的喜好來挑選珠飾。儘管民族手工藝品不是必需品,也不是時尚主流,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傳統手藝,加上復古風潮漸起,朱莉雅娜看好珠飾的前景。無可否認,生活形式的改變,社會的變遷,資源的減少,使土著傳統技能面對失傳的威脅,她希望本地民族傳統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因此,除了自己製作之外,她也向土著購買一些編製品,鼓勵他們繼承祖先的技術並謀得生計。

她作品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她不只採用市場上普遍以機械製造的珠子,她還經常使用一些從大自然取得的材料,比如:棕果、種子、枯木。這些東西做成的項鏈和服飾,不但出眾好看,還給服裝增添了自然的氣息與民族的風味。棕果晒乾塗上一層保護漆,穿孔後就是樸素的珠子,一些藝術家發揮創意,在棕果上繪製民族圖騰,使民族風味更濃郁。不過更叫人意外的是,她還自製瓷珠。不說不知,原來土著也有製作陶瓷的手藝。她從本地陶瓷廠購買黏土,做成任何她想要的形狀、顏色、大小、圖案,然後到手工藝促進局進行燒制。如此,那些她想要但市場上找不到的珠子,她能自己把它變出來。

設計師自製瓷珠。(未完成燒製)
瓷珠項鏈
這件珠領以相思豆、玉米粒和棕果為材料,融合了傳統、創新與自然三大元素。
繪上圖騰的棕果用於項鏈上,顯出民族風采。
朱莉雅娜作品。
朱莉雅娜作品。

傳統製作考功夫
何謂新款式?何謂舊款式?朱莉雅娜解釋:“舊款式都會一些傳統圖騰,比如:人像、動物、鳥類、植物之類,而新款式沒有這些代表性圖案”。她拿起桌上一塊塊方形和長形珠畫,上面有犀鳥、奴隸、老虎、抽象圖案。這種沉甸甸的串珠作品舊時一般用在嬰兒背套上,作為孩子的“護身符”,現在大多數人會將它裱起來,作為牆上裝飾供人欣賞。一件一尺寬三尺長的珠畫,需要大約三個月全時間投入來製作。過程中,從左到右,從右到左,來來回回,數顆粒,記顏色。無論小件或大張,她的“創作”從來沒有草圖,所有的想法和設計全在她腦子裡,完全沒有紙筆幫她記下橫豎據點,因此必須專心一致投入製作。不過這也難免出錯,只好拆線重做。有時作品完成後,她不滿意,也會拆掉重做。串珠看起來簡單,就是用線穿過珠子小孔而已,但實際製作起來是非常費神和考驗耐性的。一日十小時勤做,也只能完成一小部分,連續90天不停的做,才能大功告成。雖然珠畫是最難製作的一種串珠藝術,但這種富含民族色彩的創作卻是她最喜歡的。就像我們試過各種口味,最愛還是古早味。

傳統珠圖是最難製作的珠飾。1尺X1尺的篇幅需要1個月時間來製作。
富有傳統色彩的手工藝品才是她的最愛。這件作品中包含了犀鳥和老虎的傳統圖騰。

新舊結合綻新貌
珠子種類千變萬化,日異月新,在眾多之中,古董珠最為珍貴。從前,珠子是土著的家傳之寶,由祖先流傳給後代,這樣的珠子,不僅年代久遠,還匯聚了家族的歷史。古董珠和新珠放在一起,外行人辨不出新舊,內行人一眼就知。朱莉雅娜是古董珠愛好者,收集了不少寶物,她將部分古董珠用於她的創作品上,新與舊結合成一,賦予它新貌、新價值及新意義。她多件作品都打破我對民族手工藝品的刻板印象,同時吸引我想進一步去認識各種民眾的手工藝品和藝術。我開始知道,雖然表面上朱莉雅娜是符合現代人的品味、風格與喜好來設計作品,然而實際上,她是以此來軟化排斥的心理,當顧客喜歡上她的作品的時候,慢慢就會對傳統藝術感到好奇,於是主動去了解。如此看來,以嶄新方式來呈現文化,不失為一種推廣民族藝術的方式。或許,這點她本人並沒有沒有發現。站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她手上的珠,往哪放?當然是中間。

朱莉雅娜的作品風格大膽、獨特、雅觀,她這珠鏈中包含了古董珠、新珠與枯枝。
古董珠與新珠合成品

傳承之美系列

今日時尚●珠子復興
報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