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歲小男孩近期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咪,一點也不公平﹗”,無論是任何事件,與姐姐的爭執,與阿嬤的對質,與姨姨的討論,與媽咪的對話等,這句“不公平”是他結束一段對話的終結詞,當我們還在納悶,他究竟明白何為“不公平”時,小男孩已將不公平三個字淋漓盡致地應用在他的日常里,因此,小男孩也換來了“公平弟”的稱號。
後來發現,原來孩子們真的都會度過一個所謂“不公平”的敏感時期,筆者還在納悶,以前我們都沒這麼多教育理念,怎麼來到了科技越發達的時代,孩子們的教育越發困難了呢?是孩子們都聰明絕頂,還是以前的人不懂得為自己發聲爭取?言歸正傳,今天我們還是來聊聊,何為“不公平敏感期”吧!
●孩子眼裡的公平,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小姐姐在看電視時,特別不喜歡被干擾,但她弟弟卻偏愛在姐姐不喜歡時,上前作弄。有一次,姐姐已經說了很多次“不要弄我!”,弟弟還是把身體往姐姐身上靠,就這樣,姐姐忍無可忍打了弟弟一下。身邊的媽咪看見了,說了一聲“姐姐,不要打弟弟。”姐姐立即紅了張臉,哭了起來。
她邊哭邊大聲為自己辯駁“你們每次都這樣不公平。”媽咪一想,哪裡不公平了,只是讓姐姐不要打人而已,怎麼“不公平”這三個字又冒出來了?於是媽咪壓住心裡的不快好好的問“哦!我們哪裡不公平了?你說說看?”

姐姐劈里啪啦就說了很多“不公平”事件,她說“我已經跟弟弟說不要作弄我了,他就是不聽,我才打他,你們沒有罵他卻說我,每次吵架都是我的問題,可是弟弟也有錯啊!還有,昨天姨姨買冰淇淋回來,弟弟吃了兩個,我才吃一個。上次也是這樣,弟弟每次都吃比我多,我只是吃一點點而已。”
身旁的弟弟立即還擊。他說“媽咪,不公平,姐姐打我,可是我沒有打回她,因為你說過打人就是不對的,所以你不可以罵我,還有,姐姐每次看電視都沒有讓我,不公平……”聽完這些事情,媽咪有點目瞪口呆“為什麼這麼小的事情,孩子也能扯到公不公平上?媽咪陷入了沉思。
●公平“敏感期”的到來
根據專家分析,任何年齡段的孩子,或經歷時間的長短都會不一樣,也就是說,一位12歲的小孩也許會經常投訴“不公平”,直至她升上了中學﹔而一位僅有5歲,可已經在幼兒園的孩子也會頻頻說著“不公平”。所以,只要孩子們一進入正式的群體生活,有較多獨立空間和跟同伴交往的社會關係時,就等於他們開始進入“不公平敏感期”。

家長們可能會困惑,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敏感期”呢?簡單來說,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可以開始思考更加抽象的概念,比如公平、平等、正義等等;而另一方面,他們開始進入校園生活,在群體中體驗社交,理解個體和群體關係也會稍微複雜性,這就會促使孩子們開始思索,為什麼會不公平?
●孩子遇到不公平時,家長的回答很關鍵
記得小時候每次和大人說不公平,家人總會說:“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公平?”似乎大家已經對不公平的現象習以為常。長大之後才逐漸發現,在孩子“公平敏感期”引導他們了解公平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維爾納曾對698名兒童進行追蹤研究,他們的成長環境存在貧困、家庭暴力等問題。32年後,有的孩子卻可以發展得很好,成為了有能力的人。大多數人對這樣的結果可能大感意外,但隨後的調查表明,那些可以超越“不公平”情況的孩子,往往都會選擇直面不公平,而並非安慰自己“世界上哪有什麼公平”。
從某種意義上,當孩子第一次面對真正的不公平,大人的態度,可能決定了他一部分的世界觀,以及今後的路會如何走?是不斷地抱怨,並且屈服於不公?還是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1)傾聽並表示理解
有時候孩子口中的“不公平”未必是真的不公平,只是在說“這件事情不符合我對公平的理解。”比如一次表演的篩選中,雖然姐姐跳舞很好,但是老師卻沒有選她,她覺得十分不公平。然而,事實卻是:老師考慮別的孩子也需要這樣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師的做法也很公平。爸媽對孩子的憤慨表示共情和理解,並引導他複述事情的全過程,以及他認為,該是怎麼樣的才能開始引導他的第一步。
2)給孩子解釋“公平”
為什麼媽咪沒有一視同仁懲罰姐姐,兒子就覺得不公平?為什麼種姓制度下,被當做奴隸的小孩卻沒覺得公平?所謂公平,說白了,不過是看自我與社會的方式。孩子感到不公平了,家長不但要承認公平的必要性,還有必要向孩子指出:“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不公平,然而,公平卻一直是我們所有人的目標。”

3)教孩子如何轉化不公平
家長教育孩子如何對待不公平的處境,往往折射着一個家庭的價值取向。如果孩子跟你說,校園中的不公平現象,你是告訴他“沒關係”後一笑而過,還是跟他說,世界本沒有公平,哪種更能轉化孩子因“不公平”帶來的憤怒情緒呢?
如果孩子跟你說起校園的不公平事件,家長該好好跟他分析,然後讓他去把自己的心情告訴老師,直面問題。讓孩子正面且獨立處理“不公平”的事情,他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也能勇敢站起來尋找答案,或者解決這件事兒的能力。而不是懷着“憑什麼”的憤怒情緒,或沒所謂的心態,稀里糊塗的面對自己人生中的“不公平”。
●靈活的公平
由於年齡和認知的限制,許多孩子並不能真正理解公平的意義,對於深愛父母的他們來說,父母是否公平地愛自己和兄弟姐妹也不重要。他們所在意的是,自己是不是父母最愛的孩子,父母是否還像以前一樣愛自己。

公平是一種很個人化,選擇性很強的想法。比如,在分配麵包片時,假如你面對的是一個6歲和一個3歲的孩子,那麼將麵包一分為二進行分配公平嗎?這顯然是不太理想的,如果你給6歲的孩子分兩片,給3歲的孩子一片,表面看起來雖然不是均等的公平,但可能是理想的公平,因為這樣的分配正好與孩子們的食量相當。
除了這些日常分配之外,許多媽媽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兩個孩子都恨不得儘可能多地霸佔媽媽。但在有限的時間裡,無論你怎麼做,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讓兩個孩子全滿意!怎麼辦?其實,時間不是重點,重點是某段時間裡,你是否能讓孩子體會到百分之一百被疼愛、被關注的感覺。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擁有獨立的親子關係,也就是說,對於老大來說,他和媽媽的關係就是屬於他自己的,他和爸爸的關係也屬於他自己。對於老二來說,他和媽媽的關係也是屬於他自己的,他和爸爸的關係也屬於他自己,孩子都渴望和爸媽單獨相處的時間,這會讓他們內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為此,不妨趁一個孩子睡覺時,好好和另一個玩玩遊戲、聊聊天。或者,規定晚上七點到八點,是老大的媽媽時間,對老二來說就是爸爸時間。每一對父母拆開來,一個人陪伴一個孩子。哪怕我們每天留十分鐘與孩子單獨相處,把自己完全交給孩子,做什麼都可以,發自內心地享受和他在一起的樂趣,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某時某刻是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
每個孩子的心理需求都各有不同。因此,即使父母基本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在一些孩子的眼裡還是會存有不公平。因此,除了給每個孩子安排一些單獨相處的時間,我們還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愛好等,去找到屬於他那個獨特的點,製造出獨一無二感覺。這種獨一無二的感覺會讓孩子體會到“媽媽愛我”、“我在媽媽心目中很特別”,自然就不會懷疑父母是否偏心了。
是的,靈活的公平可以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化解孩子們心中產生的不平衡,他們之間的競爭意識和緊張形勢自然會得到緩解。
綜合文︰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