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了也沒什麼啊!”、“像普通感冒而已!”、“不用怕了啦!”近來,你是不是也從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口中聽過類似的話?也許是對疫情已經感到麻木,大多數人似乎都已經忘了兩年前冠病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奪走一個健康的人寶貴的生命。同時,民眾又是否還記得過去的這段時間,政府積極推動疫苗接種計劃對疫情所帶來的關鍵性影響呢?
保護自己也要保護他人
其實,冠病給人一種“不復當年”的錯覺,與疫苗接種有着一定的關係。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已經接種疫苗,因此當病毒侵入人體後,體現在確診者身上的癥狀就顯得沒那麼明顯和嚴重,例如確診者可能只是感受到呼吸道感染的不適。但是,因為確診後的癥狀沒有以往那般顯着和嚴重就把冠病看作是“普通感冒”的想法是絕對不恰當也不正確的!冠病就是病毒性感染的一種,對人體也會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此外,也有人開玩笑把確診後比喻為領了護照,所以外出時就不再需要諸多顧忌。那麼確診者在康復後是否還有再次確診的可能性呢?答案是絕對有可能的!事與願違,病毒並不會停下腳步,即使只是些許的基因突變也可能對我們的健康再次造成影響。除了家中的年長者和小孩,還有那些因為特殊健康問題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士,他們也是冠病的高危群體。因此我們要做到的不僅僅是保護自己,保護他人也一樣重要。
由於無法直接地接觸確診者,近來我們也很常透過視訊等等方式以跟進病患的病情,可以發現絕大多數人對於冠病的戒心顯得格外鬆懈。有家庭成員確診了但卻沒有正確地採取住家隔離措施,如此一來其實也大大地提高了其餘家庭成員確診的風險。“瘟疫來襲是一種病氣在作穢,此氣之至,無論老少強弱、遠近咸中。”換言之,沒有採取正確的隔離措施,無論是誰都有確診的可能!
新冠病毒一開始普遍被認為屬於寒性瘟疫。因此,一開始使用了許多針對傷寒的藥物與方劑,效果也讓人感覺奏效,但是後來很快就發現演變成了急性肺炎。在重新調整診病思路,再改換針對瘟疫的處方用藥才漸漸把新冠病毒的癥狀給控制下來。這兩年認識新冠病毒,雖然說一直存在着變種的問題,但是整體來說新冠病毒是一個燥熱型的病毒。新冠病毒一旦侵入人體就可以快速地讓我們的上呼吸道乾燥而“起火”,繼而出現一開始的喉嚨乾澀、鼻子因為燥熱而流涕、頭拉痛等等癥狀。這個是燥火來襲的癥狀,倘若在不阻斷的情況下是可以快速地傳入支氣管再到達肺部,“起火”則造成肺炎。肺與大腸相表裡,大多數人在感受到燥熱侵肺的時候,身體會透過泄瀉來把熱氣瀉掉所以就出現了泄瀉這個癥狀。但是這種泄瀉不會像食物中毒那般狂瀉,而是糞便較為少量的“熱瀉”。倘若在初期急於止瀉而用了止瀉藥把身體瀉熱的通道給堵上,“火”在肺部快速燃燒換來的則是急性肺炎。如今,傳染病學家也知道在治癒冠病患者的過程中並不建議隨意止瀉。
出現癥狀需提高警惕
接着我們來談談確診者所面對的常見癥狀,早期的首兩天,確診者可能會感到異常疲累、喉嚨乾澀、口乾舌燥。接着,身體出現肌肉緊繃感。隨之而來的還有全身肌肉開始感到疼痛、胸口肌肉緊繃、鼻內與喉間氣息略帶熱氣、發熱與頭痛等等。冠病與許多病毒相似,夜間誘發高燒(在小朋友身上更為明顯,需觀察夜間的體溫變化)。如果沒有妥善處理,高燒可持續3至5天,發燒後的隔天也可能伴隨着鼻塞、流鼻涕、敏感性打噴嚏、喉嚨干癢以及咽喉疼痛而誘發痰咳。以上癥狀都是由新冠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癥狀。而大部分的患者可能也會在這個時候出現稍微噁心或腹部不適,接着就會熱瀉,這其實就是身體需要瀉熱所發出的訊號。
普遍來說,許多人在出現以上癥狀前3天,使用RTK-Antigen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進行自我檢測的結果為陰性,因此依然如常外出與進行各類活動。但是,自行檢測結果為陰性只是因為病毒在體內仍未達到一定水平,因此一般的檢測試劑盒無法偵測到病毒。但如果今天自己已經出現一些癥狀,那就必須提高警惕、做好必要的措施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同時,許多人在經歷了上述癥狀的3天後,此時病毒已經開始進入喉間與支氣管因此就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咳嗽、痰多而黃。這是我們很常提到的“痰熱壅肺”,更為嚴重的還會在痰中帶血。
關注血氧指數
有些病患或許沒有及時在醫療上得到幫助,病毒就有可能更快速地入侵肺葉繼而造成肺炎。如果患有其它健康問題,如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多加註意,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應急措施已經出現問題,在與病毒對抗時會顯得沒那麼快。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糖尿病或特定癌症患者也會出現突然血氧急速下降的問題。正常來說,血氧指數不應該低於95(患有其它心肺問題除外)。倘若血氧指數長時間低於95,務必前往醫院接受治療。但血氧的下降也會直接影響其它臟腑的機能。肺炎再加上血氧下降就可以被列為冠病第四期,必須接受氧氣治療。而部分的患者則可能在接受治療後病情仍然不見起色,血氧持續下降。因為病情惡化而被轉入加護病房接受插管治療或需要依靠儀器來輔助呼吸,這類情況其實相當危險,特別是在疫苗面世前。即使幸運地躲過一劫,患者接着面對的是漫長的康復計劃與調理。
切記,冠病不是普通感冒!請正視全球都在面對的這場戰役。無論是在預防或是在確診後,不要聽信坊間或網上未經證實的任何抗疫資訊,如果有任何需要請向專業的醫護人員求助。逃避無法解決任何問題,讓我們完成疫苗接種、科學預防並採取正確的防疫措施!

《醫言良語》
文字處理:黃宇恆
分享者:沈觀薔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