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是一種抽象的智慧傳播輸過程,又是一種具體實物的引導,而綠色教育可以是思維的灌輸,也可以是行為的培養,在綠化校園這路上,古晉聖約瑟中學(下文簡稱SJS)除了形塑學子的環境保護觀念外,也以各種方法,教導他們如何在生活習慣里,實踐環保這件事。千萬不要輕視任何一個小習慣,每一個良好習慣的開始,都是改變明天的契機。
地球日環保展
人有忘性和惰性,需要不斷提醒與推動,才會將事放在心上或是動手做事,地球日的意義就是要加強環保意識,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忘重要的事。一年一度的地球日環保展是SJS學校較大型的綠色教育活動,除了自校學生外,校方也邀請其他學校參與其中項目,老師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在參觀與導覽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分享與交流綠色教育的各種作業與經驗。環保展每年以不同主題讓學生們從藝術、科學、設計、演說、海報繪製等多個方面來呈現愛護環境的各種可能性與可行性。往年環保展主題包括:“綠色快樂環境”、“理想綠色社區”、“以舊生新”、“3R的發明”等等。




這項活動的主要用意是希望透過親身體驗和投入,年輕一代能與環境產生更深的連結,同時覺察到自己對環境的責任,用他們的小小力量加點點創意,來替地球說話,美術社用藝術說環境,科學社用愛迪生的頭腦提倡綠化居地,旅遊社分享低碳旅遊法,多項賽事,比如:演講、海報繪製等,也會在當天進行以吸引更多學生們參加。這樣那樣的參與與投入,無非想讓他們知道愛護環境不只是地球日的事,在日常活動里處處都該把環境的利益納入考量,善待環境。

綠色運動會
保護環境,不是在校的例行之事,可別一踏出校園,環保道德就還給老師,校外才是更大的教育場所,聖約瑟中學的運動日是非常棒的示範。在運動會前,師生們就已紛紛將貼上名字的便當盒交給負責的老師同學,由他們交給外包供應商準備便當,當天再把已裝好食物的便當盒分發給大家。雖然,這會增加活動前的準備工作,但是活動結束後的現場清理工作卻大大地減少了,而且這其實並沒想象中的麻煩與不便。此外,運動會不提供瓶裝水,校方在現場設置多個飲水機,讓師生們自備水瓶到現場取水。少了餐盒和水瓶,運動會造成的垃圾量就少。不過,校方還是在現場準備了分類垃圾桶,將資源回收。



零保麗龍
SJS一天的人流量多達一千三百人,每天師生們上食堂買食物,或是外帶食物,都使用保麗龍餐盒。放學後,學校垃圾場冒出一大座“保麗龍山”,看着那山,副校長曾俊杭深感羞愧。於是,2012年,校方要求食堂承包商停止提供保麗龍餐具,改用紙質餐盒。隔年,校方更把這事項列為承包條件,強制承包商遵守,而師生們也不準外帶保麗龍包裝食物,從那年起SJS進入了“零保麗龍”時代。想想,這六年他們至少減少了數十萬個廢棄保麗龍呀!事情還未結束,接下來,校方將禁止使用塑膠吸管!

垃圾分類
2012年“朝綠色校園邁進”的目標一立下,SJS首先就在每一間課室設置3R角落,擺放三個分類垃圾桶,要求大家將垃圾以黑白紙張、彩色紙張與塑膠來分類,每個星期五班上的環保社(Kelab Pencinta Alam Sekitar)社員會將回收物移到學校的資源回收站存放。雖然一開始有些學生將回收桶當垃圾桶,並不認真分類,但是久了,好習慣還是會養成。

在課室外的學校範圍,比如食堂、走廊,也有多個分類垃圾鐵欄,讓大家將飲料瓶罐“投”入鐵欄里。這“投”不是刻板的丟垃圾,而是對準欄口將瓶罐以投籃方式投入。帶點趣味的小創意,能勾起學生們的好勝心和好玩心,只要手上一有瓶罐就會自動想到投籃回收。

雨水儲存
買個大水桶放在空地上,雨水儲存就這麼簡單?才怪!雨水要怎麼流進桶里?水過滿怎麼辦?水要怎樣自動流到溝渠?校方在決定設置蓄水桶後,就將設計與技術上的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動腦筋去解決。一個小工程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引導他們將課本知識,用於實踐綠色生活,藉此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是行得通的,鼓勵他們大膽發揮創意,為將來的綠色事業鋪路。

綠色之聲
“綠色之聲”是校內的廣播節目,由高中生負責,每個星期二、四在校園開講環境議題,讓校內各角落的師生們都可以聽到分享,“綠色之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們的環保意識,同時灌輸他們環保概念。而對於負責演說的高中生,這能訓練他們溝通技巧與大眾演說能力,這在將來他們上大學或是求職面試的臨場表現將有一定幫助。

綠色走廊
在學校校務處後方有道通往課室和食堂的主要走廊,學生每天都會經過數回,那走廊稱為“綠色走廊”,兩旁栽種着各種花草,走廊左右兩側數根水泥柱柱面上張貼着各種有關於環境的資料,屋檐下橫樑里外兩面也架上綠色標語,這些都是學生們交出的功課。花草由學生栽種和照護,柱上張貼也由各班級輪流負責更新,而老師會將牆上資訊引用到教學或課程活動上,要學生去參考交功課,有時大伙兒也會到那兒上課,讓一切不是為了做而做,還要加以利用,發揮最大功能。

閱讀空間
食堂的右方有個方寸大小的閱讀角落,那裡擺着個書架,鼓勵學生將舊書本和雜誌放到此處交換閱讀,或者看到有趣的書,同學也可以取閱,以此教導學生愛惜資源,可以用的別丟棄,想法子物盡其用,延長物命,畢竟紙本書都是用大樹的生命換來的。

電子廢棄物日
每年的SJS家教協會日也是該校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日(Kempen E-Waste),校方利用家長訪校的機會,讓他們和孩子一起出力做點事,把家裡沒用的電器,搬到學校回收,回收量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將環保意識帶入家庭,帶動父母和他們一起以減低對環境的傷害,明白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垃圾和消費行為負上責任。在父母的支持、參與與陪同下,孩子們會更認真看待他們環境責任,想要綠化生活做起來也比較容易。


栽種一棵綠
走入SJS花圃,就能看到各種標上學名的草藥與植物,那都是幾年前學生家長從家裡帶來,學生親手所種下。現代的城市孩子,大部分是在電子遊戲和3C產品的陪伴下長大,與大自然缺乏接觸,因而無感,因此“栽種一棵綠”就是希望引導孩子,在鋤地、堆土、造花圃的過程中與植物建立起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從而產生關愛大自然的心。

結語:
那一年,學生在花圃種下的一棵綠依然茁壯,它和學校的綠色革命一塊兒,在校園不斷成長。我想起見面時副校長林淑君說的話:“氣候變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們很擔心,一直思考身為一個教育者,我們可以做點什麼?”我的答案是:灌溉,就像照顧那棵綠一樣,給它雨水、陽光和養分,還有耐心和時間,它會成長。
報導:戴舒婷 照片提供:古晉聖約瑟中學
One comment
Pingback: 古晉聖約瑟中學 綠色教育之楷模 – 砂麼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