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後疫情的危機 如何讓孩子告別網絡沉迷

後疫情的危機 如何讓孩子告別網絡沉迷

疫情讓小孩和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加劇,學生因被安排上網課的時間延長,造成小孩和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和智能手機,甚至手機到手就“六親不認”,父母心力交瘁,手游成為親子關係的“殺手”!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把電玩成癮歸類成一種精神疾病,到了2019年又掀起一陣討論,因為已正式通過它是一種疾病,在2022年生效。

《後疫情的危機:如何讓孩子告別網絡沉迷》是由新紀元大學學院輔導與諮商心理學系兼任講師謝成碩士所主講。謝成也是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行政主任、講師、輔導及遊戲治療義工,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碩士。這項講座是由新紀元大學學院輔導與諮商心理學系所主辦的傾聽心靈迎向新常態學術系列講座。

謝成碩士本身專長於過動兒、遊戲治療、親子教養、父母的自我照顧,興趣方面是社會心理學、人與人之間如何互動、網絡社會心理學(霸凌、成癮、自戀)等。

歸類為疾病的正反聲音

為何簡單的愛好和行為會變成一種疾病?謝成說,經過專家們的探討,好處是方便統計,找出病因,治療方案,引起健康方面的專業人士關注。另一群的反對聲音認為,這會加強標籤,提升焦慮,成癮可能只是一個癥狀或應對機制,將它視為精神疾病會掩蓋真正病因,治標不治本,造成真正疾病越來越嚴重,延誤就醫。

網絡成癮也可能是一個小孩在校面對被霸凌問題,或性格原本比較內斂,家庭關係互動不佳等原因,他在電動世界可得到滿足感和快樂,所以並不能簡單就歸類為網絡成癮。這顯示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現象,精神醫學還存在着許多模擬兩可的部分,相信科學,且知道科學的限制。

口訣“推拉拉”

這些年來科技有了跳躍式的進步,以前要打電動需要外出到電玩中心,過後家家戶戶有電腦和網絡服務,再後來用手機也能打電動,網速也不斷提升,直至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疫情影響下被迫上網課。

在現實世界不斷把我們推往成癮世界時,謝成講師分享將家人從成癮世界拉出的方法,就是“推拉拉”口訣。

謝成說,現實世界不斷把我們推往成癮世界,那我們要如何將家人從成癮世界拉出呢?謝成碩士分享方法,那就是大家朗朗上口的口訣“推拉拉”。

他說,第一個拉是指拉回現實世界。

他以古代皇后與後宮三千抗衡的道理為例,必須要搞好和孩子間的關係,原則一,是千萬不要親自參與鬥爭。這是因為孩子們會認為我們阻止他們的興趣愛好,反而會與我們抗衡。

原則二,栽培孩子擁有別的樂趣。

這是因為孩子的世界不應只有讀書,也需要有適當的放鬆時間,因此可以去轉換有益身心的活動,讓他們自己愛上並且擺脫網絡成癮。

“古代皇后有很多對手,如何坐穩抗衡自己的對手,變成關鍵。若自己去參與鬥爭,暴露缺點和真面目,會讓皇上越來越討厭,最後被打入冷宮的結局。所以,每當皇上有新寵妃,皇后需要提拔另一寵妃,達到抗衡效果,這樣皇后才能保住位置。”

謝成說,要提拔孩子其他可取代性的興趣或活動,如他們在過去曾經喜歡的東西,可以製造偶然機會讓他們重新愛上,如打鼓、畫畫,即便那不是父母所樂見的興趣,但也要鼓勵孩子投入, 否則可以預見的結果是父母和電玩在格鬥。

原則三,投其所好,而不是自己認為孩子喜歡什麼。

我們應該要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而不是命令他們去體驗我們想要孩子們做的事情。

謝成講師和家長分享如何使用手機軟件設定使用時間限制。

“不要讓自己的後宮沒有其他妃子,除了讀書外,也要栽培孩子其他的興趣。有些父母會安排孩子去參與父母本身喜歡的活動,如帶他們去圖書館、畫廊,這反而令原先不喜歡閱讀的孩子更興趣缺缺,所以原則三是投其所好,而非父母自己喜歡的。”

階段式沉迷

一些青少年憶起過去曾經喜歡電玩,但卻不曉得後來為何就突然不玩了,這種沉迷一陣子的情況會可能出現,但其實往往有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如參與及喜歡上某個學會,或從環境里得到推動力,到了中五時立下目標考好成績。這種階段式沉迷,一般是孩子找到了可以取代電玩的活動或其他興趣了。

很多父母會說,行管令期間,孩子無法參與各項活動,但謝成舉例,有一個家庭因為孩子喜歡扯鈴,媽媽毅然改變客廳空間,讓他們有活動的空間,做孩子喜歡的事情,所以他說,這是非常時期的應變方法,願意為孩子做出更多改變。

謝成碩士也在講座上要求家長列出一些替代性活動,讓孩子培養興趣,如何栽培或舊情復燃。

不過,他說,在網絡成癮問題上,父母不能永遠置身世外,還是得正面和孩子深談這個課題。

疫情下被迫上網課,令青少年和小孩網絡成癮問題加劇。

“曾經在一項講座談起小孩最討厭父母以什麼方式打斷他們玩電玩?這可分成一般阻止型,就突然讓孩子吃飯,或打團時候被媽媽罵;家務型,突然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要求暫停遊戲;簡單粗暴型,直接關閉電源總開關。”

他指,其實這會造成孩子情緒爆發,間接培養出孩子的暴力傾向。還有小心機型,孩子認為父母很心機,打電玩中途會不斷撥電進來,使到遊戲中斷,體驗減少。另一個不可取的是,人身攻擊型,有羞辱成分,形同不認同孩子的價值觀,除了造成親子關係不佳,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身心健康發展。

適量電玩 如同小酒怡情

如果父母從來不懂孩子在打什麼電玩,謝成碩士希望父母可以靜下心來和孩子聊聊,了解他們所玩的電動遊戲種類、玩法、會否教到壞朋友、所需花費、是否暴力、會控制不住嗎?畢竟父母對電玩很多的不安都是來自這些遊戲因素。

“其實打電動並非不良活動,只是若打多了會影響學業、生活和人際關係,若適量的,其實是和大人喝酒一樣小酒怡情,所以父母不把電動視為不良行為,不以這種觀念和態度看待。”

限制孩子的遊戲時數是關鍵。

他說,其實父母可以和孩子溝通,一起遵守遊戲時間,若父母要中途打斷,要和孩子約法三章,如不突然關寬頻,給予時間準備。

如果孩子可以遵守時間,父母大可藉助一些程式幫忙監督小孩,謝成也有分享一些手機軟件。

遊戲時數是關鍵

很多家長疑惑孩子幾歲才能碰手機,關鍵不在於年齡,遊戲時數才是最大因素。

他說,孩子若能度過網絡成癮,就能度過很多坎,因為它是訓練孩子自我負責和自主權的機會。孩子若能遵守遊戲時數,還有和父母的約定,那麼他在長大後會是自律和對自己負責的人。若孩子目前是散漫型,不遵守規則,那父母就必須先讓他調整好。

說到第三個拉,謝成說,這是一開始就要制定的,而非成癮後的第一步。原則一,終極目標,自我負責,自主權;原則二,陪着你面對,培養好自我負責的能力。

“若遊戲時數到了,父母不要用語言對抗,用非語言如鬧鐘提示,還有減少誘惑,如分開上網課和打電玩的手機或電腦,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從電玩環境里抽離。”

原則三,謝成了解很多父母認為,“制定容易,執行難”,但他希望父母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具體做法是,當孩子哭鬧父母是否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平常是否有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狀況,父母才不會出現情緒崩壞情況。
“我了解父母每天面對高壓的生活,在孩子出現狀況時容易爆發情緒,所以只有當我們照顧好情緒,在出現狀況時才可以應對。”

原則四,不用擔心,一定會複發。他說,當陪伴者必須要有心理準備,要釐清目標,不是讓孩子馬上改變,而是陪着孩子走過這過程。若孩子重蹈覆轍,父母難免會失望憤怒,但在孩子這反覆的過程里,父母必須調整期待值,照顧好本身的情緒。

“陪伴的具體方法是同理、支持和肯定,如過去三天孩子表現狀態良好,父母應鼓勵孩子,給予肯定,然後一起探討重蹈覆轍及失望的部分,再一起重新出發。”

大環境在推波助瀾

現實世界裡有什麼因素是把孩子推進網絡成癮的?這並非是偶然情況,整個大環境都在推波助瀾着,包括電玩公司一直努力挖坑,推出多感官刺激、多元主題,多人合作的遊戲。

孩子需要有適當的放鬆時間,所以父母可讓孩子接觸有益身心的活動,讓他們自己愛上且擺脫網絡成癮。

我們也常聽說,“現代孩子是被ipad保姆養大的”他們的行為很電子化,去人性化。雖看起來很精明,處理事情的成熟度和判斷,卻和以前年代的小孩不一樣,變得敏感脆弱。

父母在面對教養壓力,雙薪家庭情況下,還有急功近利的工作生態,加上治安不佳等因素,造成現代和未來的孩子都缺乏愛和親密感。

這是因為時代的不同,每個人所接觸到的事情不一樣,但我們卻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下一代身上,這也是造成網絡成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強加想法

他說,父母常以孩子要用功求學,以後考取好成績,憑一紙文憑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然而現在的孩子太早接觸許多資訊,他們開始有了各自的想法,並且找尋着自己生活的目標。

謝成講師以古代皇后與後宮三千抗衡的道理為例,呼籲父母要先搞好和孩子間的關係,避免孩子以為父母要阻止他們的興趣愛好,而與父母抗衡。

倘若家長們將自己的想法一直強加在孩子身上,他們並會開始反抗,抵制家長們設下的規矩,並且在網絡中找尋共鳴感,因此我們必須要保持互相理解的態度,和孩子好好的溝通,畢竟不同時代的育兒方法也會不同。

在講座划下完美句點前,謝成碩士也和發表想法的家長互動,用練習的方式幫助家長複習內容,同時以專業角度為父母解除疑問和提供意見。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取自面書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