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聽過人造肉嗎?如果毫無概念的話,那就要仔細讀了,因為最近這個概念開始走向了主流,人人都在談之,甚至在美國著名聯鎖速食店日前也推出了人造肉漢堡包,取名為“不可能皇堡”(Impossible Whopper)!

有意思的是,這漢堡外觀看不出任何區別,中間那塊肉不僅跟一般肉餅一模一樣,聞起來也有煎肉的香,根據品嘗過的人闡述,味道和普通牛肉沒啥分別,還有嚼肉的咬勁,最神奇的是,它甚至跟半生熟牛肉餅一樣,咬下去還會滲出一絲紅色血水,小朋友是不是很好奇了呢?究竟這“肉”的真面目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那麼費勁研究人造肉?什麼是人造肉?人造肉是肉嗎?人造肉到底安不安全?現在就讓我們一塊來看看,人造肉是如何從實驗室里一步一步走上了人類的餐桌上!
●什麼是人造肉?
肉類作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動物性蛋白的來源,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物,很多小朋友甚至“無肉不歡”,只要幾天不吃肉,就會覺得桌上的食物突然也變得索然無味了。但現在有科學家宣布培育出了“人造肉”,人們期待的同時也擔心,這種“人造肉”能不能產生真正肉類的營養和口感呢?

“人造肉”其實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素肉,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是豆製品製成的各種食品,利用植物蛋白來做“肉”,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實踐了,因此我們常吃的素雞、素鴨,也是這一類食物,只是這類素肉吃起來無論口感或是味道始終可輕易分辨出來。
而日前美國幾個大素肉公司,比如Beyond Food和Impossible Food等,他們利用更完美的材料,改變小麥麵筋、大豆蛋白或菌類蛋白的蛋白質結構,加入調味料,以此模擬真肉的質感、味道和風味。不僅外觀看起來很相似,連吃起來都不覺有差。

至於第二種“人造肉”則和科幻小說情節相似,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它準確地說叫“幹細胞培養肉”,是利用細胞培養技術,直接去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種”出可食用的肉製品。因此,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肉,只不過不是動物身上長的,而是培養皿中培育出來的而已。不過目前還處於實驗室階段,離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
所以,目前吃得到的人造肉,只能把它歸類為“素肉”門類,它是前面說過的 Impossible Foods的公司設計的,基於豌豆蛋白的素肉。按此說,叫它“素肉漢堡”更加準確。
●人造肉的好處?
雖然我們暫時沒有這樣的“口福”, 品嘗不到人造肉的真正滋味,然而,就算有這個機會,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想着“我想吃真正的肉!”,畢竟,人造肉還是無法和真肉比,吃肉多香啊!
那如果吃人造肉能夠滿足你的口腹之慾,順便拯救一下地球,小朋友願不願意嘗試一下呢?我們都知道,日常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但你們可能並不知道,光是在“食”,就對整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吃肉。

牲畜的糞便會污染土地和水源,對環境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比如山羊會把草根挖出來吃,對草場的破壞很大。動物的蹄、角、骨、皮和內臟往往被丟棄,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據統計,美國的牲畜屠宰業每年會拋下14億噸的垃圾。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則顯示,當前全球陸地面積有30%都被用於養殖業(包括牧場和飼料田)。
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8%來自養殖業。而隨着全球人口數量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到2050年,肉類消費量將從2007年的2.84億噸上漲到2050年的6億噸,這無疑將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
而在肉類中,牛肉更榮登最不環保榜的榜首。據知,跟養雞或者養豬比起來,養牛需要佔用的土地面積多了近30倍,消耗的水資源也多了10倍。每產出1公斤雞肉只要1.6公斤的飼料,而1公斤牛肉則需要8公斤的飼料。

最意外的是,只要牛一打嗝或放屁,全球暖化速度就加快了!小朋友別以為是玩笑,這可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主要原因是因為牛的消化作用很緩慢,過程中會產生甲烷(CH4),甲烷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對環境的殺傷力是二氧化碳的30倍。根據數據顯示,一頭牛一天打嗝和放屁,平均可以排出160到320公升的甲烷,目前世界上有大約15億頭牛,小朋友能想像到它們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厲害了嗎?

除此之外,每年,7.6億噸的糧食被餵給了工業養殖場里的動物,進而再把動物的肉給人吃,而生產1公斤的肉,就要消耗16公斤的糧食,計算下來,這種做法非常浪費。單是全球養殖的牛所吃掉的糧食就等同於87億人的熱量需求,這比地球當前的所有人口還要多。如果這些糧食直接提供給人,是不是就不會有那麼多難民在飢餓邊緣掙扎了!
因此相比之下,實驗室培育出的人造肉就環保多了,幾乎不需要佔用土地資源,比傳統肉類少用82-96%的水,還減少了78-98%的溫室氣體排放。
後語︰
小朋友讀完了有什麼想法嗎?其實薇恩姐姐是個無肉不歡的肉食主義者,只要幾天沒吃肉,就會渾身不自在。而且印象里,造成溫室氣體的原因千千萬萬,用電、取暖、運輸,怎會想到一塊肉的影響那麼大!所以,這人造肉真的讓我長知識了,試想如果有一天,它被大規模推廣,為了人類生存的環保事業,倒是樂意嘗一嘗!畢竟若想要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除了不使用塑膠袋、改用環保吸管以外,我們又多了一項選擇,從飲食方面開始!
綜合文︰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