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培育孩子擁有挑戰精神 大膽嘗試 跨越障礙

培育孩子擁有挑戰精神 大膽嘗試 跨越障礙

當孩子慢慢長大,考驗才剛剛開始,也會面臨許多的挑戰,父母如何讓孩子擁有自我挑戰的勇氣,並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呢?觀察許多父母內心總是很糾結,每次都會忍不住要多幫孩子一把,覺得這樣能幫助他們更順利地達到目標,只是如此一來,卻剝奪了孩子的挑戰精神,喪失了面對挑戰的勇氣。

提供機會讓孩子大膽嘗試

美國的父母常常在生活里提供平台和機會讓孩子大膽嘗試,覺得小筋骨就要經得起歷練,所以在社區里的戶外兒童遊樂場里有很多適合小孩鑽爬滑跳的運動器材。有的家長讓小孩爬上高高的攀爬架,即便看上去搖搖晃晃,卻從頭爬到尾,看的人心臟都快停止了。再大一點的孩子,喜歡爬到很高的滑梯上去玩,而家長任由孩子爬上爬下、跌倒、坐起、站立,卻不去阻止,甚至有的家長准許孩子在滑梯旁的爬桿上做翻滾動作,即便是摔倒了,擦擦眼淚站起來,繼續前行。
這些表面看來“狠心”的舉動,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敢於挑戰自我的能力,通過不斷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鍛煉和堅強心智。

在孩子嘗試接受挑戰的過程里,父母須對孩子有信心,不斷鼓勵他們。

用安全感來克服心理障礙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戰勝恐懼,更願意接受挑戰,尤其是體能方面的挑戰,如小孩學游泳,孩子對水有些恐懼,看得出小孩緊張不已,父母陪伴在側,口中說的最多的就是:“你是安全的,因為我正接住你”。“我的手一直沒有放開,你只要閉上眼睛,享受在水裡的感覺就好了。”這些話對於孩子來說,就像安慰劑,幫助他們克服心理的障礙和恐懼,讓他們相信,無論發生什麼,父母一定在他身邊。

你知道寶寶幾歲適合學游泳嗎?答案是4個月大開始。

增強受挫能力

孩子在挑戰的過程中,特別是不順利時,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給予正面的引導來調整和消化他們的負面情緒。培養孩子的挑戰精神,不僅是身體上的,也包括生活能力。生活的能力和正面的思考,對孩子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鼓勵孩子自己跌倒自己爬。

如何塑造孩子擁有挑戰精神

大馬育兒專家羅苡玲博士在一項親子教育直播上透露,在0至6歲的成長黃金期,父母和孩子建立互動關係至關重要,孩子的第一學習對象是父母,若父母出外工作,小孩的學習對象就轉移在常接觸的婆婆、保姆或傭人。

如何塑造孩子擁有挑戰精神,遇到挫折時勇於面對,再站起來,勇敢繼續往目標前進。羅苡玲舉例,她在兒子4個月大時開始送他到游泳學習中心學習游泳,剛開始他非常喜歡,但到了一個階段時非常辛苦,所以小娃兒下水就哭,羅苡玲花了兩個月半時間陪他一起在泳池裡哭,不斷給他鼓勵,因為媽媽相信他只需要跨過這個關卡,寶寶即可到達下一關,所以培訓孩子的挑戰精神需要有父母的耐心和接受挑戰的精神,孩子才會繼續走下去,跨越那個關卡後,現在羅苡玲的兒子可以游泳了,且很開心。

父母在生活里提供平台和機會讓孩子大膽嘗試,小筋骨就要經得起歷練。

“如果我當初放棄了,孩子以後做事情是否也容易放棄呢?那為何我有這種陪伴孩子接受挑戰的精神?因為我在教導一眾學生們公開演講等學習技能都分成幾個階級,我們也看過很多孩子在某個階段遇到瓶頸,一些父母就放棄了,所以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需要有耐心。”

羅苡玲強調,父母要學習堅持塑造孩子,否則最終會是孩子塑造父母。家長需要保持恆心,讓孩子不斷繼續嘗試的堅持,對孩子保持信心,在面對挑戰的過程里不斷鼓勵他們,這才是重要的。

專業於早教的羅苡玲說,從15個月到3歲的孩子,這間中會有叛逆期,他們會情緒化,什麼都想要自己來,想用自己的手去體驗,父母這時有耐心的鼓勵他們,很多家長不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發現孩子發脾氣鬧彆扭,心底就開始放棄了,不願讓孩子繼續嘗試。

“其實很多時候放棄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因不捨得讓孩子經過磨練,所以父母應想想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羅苡玲也發現到現代很多父母被孩子控制,孩子鬧脾氣,不願乖乖吃飯,父母就給手機,結果造成孩子沉迷手機,父母卻感苦惱,終日埋怨嘮叨孩子花太多時間精力在手機上,孰不知其實就是父母自己造成的,怎麼反過來說孩子不聽話、不積極、不愛學習呢?

平日體能的鍛煉,對培育孩子具挑戰精神非常重要。

那為何以前的年代沒有這問題?羅苡玲解釋,從前早期的時候就是打罵教育,孩子根本沒機會發脾氣,現代父母不希望沿襲早期的教育,於是都用愛的教育保護他,卻造成孩子玻璃心,受挫折不能承受,如果要用愛的教育,但又不能忍受孩子發脾氣亂丟東西,加上自己也沒耐心,那怎麼辦?

新手媽媽對孩子使用“愛的教育”,結果卻帶來反效果。身為媽媽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都希望孩子有卓越的未來。但你知道嗎?根據研究顯示,92%爸媽都不太了解育兒的細節,對孩子使用“愛的教育”,反而孩子不自律,容易發脾氣,甚至變得驕傲自大?父母只是盲目地愛,結果愛錯了!愛的教育真的好嗎?愛的教育當然好,但一定要有對的方式。

親子溝通三要點

羅苡玲說,父母和孩子溝通需要三個點,培育孩子的挑戰精神。

第一,狠一點。她常常發現一些孩子跌倒後,會觀察看四周有人嗎,若沒人他們就自己站起來,相反的,若媽媽在旁邊就會哭,所以當孩子跌倒了還沒見血的,父母就不必緊張,因為一旦父母表現出緊張表情,孩子就知道自己受委屈了,那最終會演變成什麼性格呢?

“Happy Mom Happy Kid。”

“會變成孩子享受成為受害者,別人欺負我了,老師對我偏心等相似控訴,生活在受害者的心理,喜歡讓人矚目自己受到的傷害,所以父母要狠心一點,讓孩子自己闖。”

第二,笨一點。羅苡玲說,不要因為我們是父母,就認為我們什麼都會,反之可以詢問孩子的意見,“你覺得呢?”、“你認為應該怎麼做?”不要完全給答案,要給孩子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去思考問題,去鍛煉挑戰精神。

第三,懶一點。羅苡玲說,嘗試讓孩子在能力範圍里自己動手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一些簡單家務活。

孩子在某個學習階段遇到瓶頸了,父母不要急於放棄,反之鼓勵他們擦擦眼淚站起來,繼續前行。

“育兒早一點有認知,少走一點冤枉路,孩子在適當時間就該學習適當事物。從小就以這樣方式教育孩子,而非待孩子長大了才這麼做,這樣一來,父母所付出的時間精力會相對的更多。”

五種育兒類型

羅苡玲說,根據觀察,現代父母分成五種類型,那就是保護型、滿足型、左右型、嚴厲型、犧牲型。在早教領域耕耘了15年,她最希望父母轉型成另類型,而非今天承受工作壓力了,心情不好,所以不慎罵了孩子,或者一輩子為孩子付出所有時間和精力的犧牲型。

她相信,一個快樂的孩子家裡一定有幸福開朗的父母,所以家長要傳承幸福美滿,而非傳遞工作壓力,人生很難活的訊息給下一代,只有快樂育兒,才能幫到自己的人生順遂、健康、圓滿。

大馬育兒專家羅苡玲:現代父母推崇愛的教育,結果卻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愛的教育好嗎?當然好,但一定要有對的方式。

家長有育兒知識和技巧那麼重要?

羅苡玲表示,家長有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和技巧,並用對了方法,才能對每個不同階段的孩子進行對的教育,而非一直複製上一代給我們的不同等教育,如以上五種教育型不斷重複在現代的孩子身上。

她總結,最重要父母們要擁有良好的心靈狀態和良好的身心靈情緒,所以有對的育兒技巧與知識顯得多重要。所謂“Happy Mom Happy Kid”,父母身心靈幸福,下一代就會是幸福開心的孩子。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取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