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動物界里也有這麼浪漫的事啊!好比犀鳥就是是眾多鳥類里屬於專情的一類。它們一生只伴隨一個伴侶,一旦認定了彼此,從今往後都會相濡以沫,與子偕老。一旦雌性犀鳥受孕,便不再出洞,全心全意在鳥巢里直到繁殖下一代,而雄鳥則白天覓食投喂雌鳥,晚上守護在洞口處,日復一日。
基於明天是國慶日,今天我們就來跟着野人老師,為大家科普一下,我們的國鳥,也即是犀鳥浪漫的一生。
●惡補一下犀鳥的知識
首先犀鳥的英文名字叫“Hornbill”,馬來文為“Burung Enggang”。犀鳥屬兩大鳥科,即地棲犀鳥(Bucorvidae)和樹棲犀鳥(Bucerotidae),前者為非洲犀鳥,而後者則是亞洲犀鳥。目前,世界上有62種犀鳥,廣泛分布於非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亞洲犀鳥遍布19個國家,包括不丹、孟加拉、中國、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等。單是在馬來西亞就擁有10種犀鳥(西馬10種,東馬8種)。因此在我國,犀鳥也被賦予國鳥的尊稱。
同時,它亦是砂拉越州鳥,我們的州徽就是一隻犀鳥展翅的圖案,不過是由砂拉越品種犀鳥“馬來犀鳥”(Rhinoceros Hornbill)擔任此重責。特此聲明,主要很多人用錯了角色,將砂拉越沒有的品種“雙角犀鳥”(The Great Hornbill),錯把馮京當馬涼,這可是一大誤會哦!

犀鳥是一種奇特而珍貴的大型鳥類,據知它的嘴就佔了身長的1/3到一半,不過因為裡面是空心的,所以重量很輕,絕不會影響它的飛行平衡。而且長長的喙看似十分笨重卻非常靈巧,能將果實輕易摘下。寬扁的腳趾非常適合樹上的攀爬活動,一雙大眼睛上還長有粗長的眼睫毛。最大的標誌就是頭上的盔突了,就好像犀牛的角一樣,故稱為犀鳥。
它們是雜食性鳥類,喜歡吃水果、昆蟲和小動物。在熱帶雨林里,當你聽到尤如飛機起飛的聲音,毫不質疑,就是身形龐大的犀鳥在飛翔時翅膀發出的聲響,而且當它們停落在樹頂時,不時地發出響亮而粗歷的鳴叫聲,連續不斷,聲音更是能傳到很遠。

●一一認識它們
★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
冠斑犀鳥就是經常被人們目擊的犀鳥,它們體型小,遍布全馬,它們的適應能力很強,食性非常多元化,吃果實亦吃昆蟲甚至連小鳥蝙蝠也會吃。只要有一片小小的樹林,就能生存得很好,因此它們也很常在城市中被發現。在新加坡,它們還會飛到租屋去。它們常會一大群一起活動,基於數量多而且穩定,所以被IUCN例為無危物種。

★黑斑犀鳥(Black Hornbill)
黑斑犀鳥,是體型比較小的犀鳥,它們與鳳頭犀鳥的顏色很相近,不過人類能從它們盔突的顏色分辨出公或母,全白的盔突是公,反之全黑的盔突與喙幾乎連在一起則是母的。它們鮮少大群活動,常以小群或是一對出現。黑犀鳥需要足夠數量的果樹供應以支持繁殖,以及大樹用以築巢,若是條件不允許,它們就不會繁殖。有趣的是,肯雅族人和達雅族人稱它為“durian anggang”,原來它們還是某種榴蓮的主要種子傳播者。黑斑犀鳥被IUCN列為易危物種。

★鳳頭犀鳥(Bushy-crested Hornbill)
在馬來西亞10種犀鳥里屬於體型最小,頭部的羽毛茂密,看似鳳凰的模樣,所以取名為鳳頭犀鳥。一般以盔突來識別公或母,母的明顯會有一橫白黃色,相對公的則是全黑。分布在全馬、印尼以及泰國的北部。它們的叫聲非常高亢,有時候一隻叫就會引起其他跟着一起叫,非常壯觀,就像一場大型演唱會似的。被IUCN列為近危物種。

★馬來犀鳥(Rhinoceros Hornbill)
馬來犀鳥也是屬於體型比較大的犀鳥,遍布全馬,棲息於原始森林和常綠闊葉林。大家或許對它比較熟悉,畢竟它是我們砂拉越州鳥。馬來犀鳥不僅是受保護的珍稀動物,也是地位崇高的鳥類,尤其倍受砂拉越達雅族群的崇拜,就像是他們的戰神,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徵。

雄鳥的眼睛呈橙色或紅色,雌鳥的眼睛則是白色的。跟其他犀鳥不同的是,它們很喜歡站在大樹的高處,鮮少會在低處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雄鳥會在取得雌鳥的信任後才會交配和繁殖,是非常重視伴侶關係的犀鳥。由於熱帶雨林大面積的流失和非法捕獵,馬來犀鳥在2018已經被IUCN從近危,升級成了易危。
★雙角犀鳥(Great Hornbill)
雙角犀鳥是體型相當大的犀鳥,可它們並不存在於東馬。和其他犀鳥不同的是,它們的盔突中間部分會下凹,而使前端分開成兩個凸起,形成兩個角,這也是它們的名字由來,雄性的盔突前端縫隙處有黑色印記,眼睛紅色,而雌性則缺少黑色印記,眼白則是白色的。UCN在2018年將它們的保護狀況從近危升級成了瀕危。

★白冠犀鳥(White-crowned Hornbill)
白冠犀鳥是中型犀鳥,也是西馬所有犀鳥當中,盔突最不明顯的犀鳥,取而代之的是白花花的羽毛,相當特別,不過因此也特別好辨認。雄鳥的胸前呈白色,而雌鳥則呈黑色,棲息與原始森林和常綠闊葉林。於其他犀鳥不同的是,它們比較不傾向於吃果實,反而喜歡吃爬蟲類,蟲蛹和節肢動物等。它的數量在近年有相當明顯的下降,IUCN將他們的保育狀況從近危直接升級去了瀕危。

★皺盔犀鳥(Wrinkled Hornbill)
皺盔犀鳥是中型犀鳥,雄鳥的盔突五顏六色,前段還有皺褶,但是雌鳥就遜色許多,盔突也小得多,和喙一起呈黃色,它們是少數喉嚨處長袋子的犀鳥。主要棲息於原始森林,常綠闊葉林或是淡水沼澤森林。皺盔犀鳥喜歡成對或是一小群活動,而且是一夫一妻制,雙方只要認定就會相伴到老。它們不喝水,而是從食物中獲取所需的水份。不過由於森林開發,皺盔犀鳥的數量一直在聚降,使得IUCN在2018年將它們從原本的近危升級去了瀕危。

★花斑皺盔犀鳥(Wreathed Hornbill)
花冠皺盔犀鳥是大型犀鳥,人們經常將它們和淡喉皺盔犀鳥混淆,所以野人老師表示,可以明顯分辨它們就從喉袋處觀察,雖然雌性和雄性一樣以黃或藍分辨,但是仔細看花斑皺盔犀鳥的喉袋還有一條黑色粗橫紋,此外它們體型也會比較大。一般以小群體出現,現為易危物種。


★盔犀鳥(Helmeted Hornbill)
盔犀鳥是很大隻的犀鳥,是馬來西亞瀕臨絕種的犀鳥,這是由於盔犀鳥的盔突與其他犀鳥不同,是實心盔突,盜獵者會捕殺它們,砍了頭後製作成精美的紀念品再賣出去。不過單看它的樣子,確實比較不可愛,尤其喉部形狀有點皺,然後呈鮮紅色,近看是有點可怕。不過它們的尾部有一根很長的羽毛,所以極少被認錯。盔犀鳥棲息於原始森林或是常綠闊葉林,時常單獨或是成雙活動。

★淡喉皺盔犀鳥(Plain-pouched Hornbill)
淡喉皺盔犀鳥和花冠皺盔犀鳥非常相似,唯一幾處不同,淡喉皺盔犀鳥的喙比較短,嘴巴根部沒有明顯皺褶,喉囊比較小,一般雌性的喉袋會帶點藍色,而雄性則是鮮艷的黃色,當它們飛翔時就可以看到明顯的分別。它們的叫聲非常含蓄,有點像吹小喇叭的聲音。淡喉皺盔犀鳥目前只存在於西馬半島的北部和泰國南部和北部,東馬這裡沒有,現為易危物種。

後語︰
對於它們,從來只有遠觀的收穫,唯有一次,在丹絨拿督國家公園,忽兒就聽到一陣陣揮翅撲楞楞的聲音,那聲音彷彿飛機起飛那樣巨大,在雨林里隨着聲跡跟了一路,那對犀鳥卻始終只願展示它們的飛姿以及嘹亮的叫聲,不願意停留半刻接見我們。而在聽了野人老師的分享,才恍然大悟,原來每一種犀鳥,叫聲都不大一樣,十分有趣!
撰文︰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