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失去自由 飽受騷擾 動物園裡動物很受傷

失去自由 飽受騷擾 動物園裡動物很受傷

動物園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鮮明記憶的一環,大多數小朋友是興高采烈的在動物園中與馬來熊、紅毛猩猩、獅子、長頸鹿、馬兒、牛羊的首次相逢,對父母而言,親子同遊動物園永遠是歡樂與溫馨的家庭活動。

但是,對動物來說,它們快樂嗎?

動物園從過去到現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隨着人們對動物生活權益的關注日漸興起,成立動物園的好壞眾說紛紜,有者認為動物園是平民百姓進一步認識動物的地方,有者認為這是剝奪動物的自由,不人道的行為,動物園究竟應不應該存在至今仍持續被各界討論。

動物園雛形起源

最初的動物園雛形起源於古代國王、皇帝和王公貴族們的一種嗜好,從各地收集來的珍禽異獸圈在皇宮裡供他們玩賞,像黃金、珠寶一樣,那是皇親貴族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一些國家也以稀有動物作為貢品進貢給皇族。古羅馬的統治者喜歡在斗獸場欣賞獅、虎、熊互斗,或者讓它們和人相鬥。那時已有一些猛獸能在圈養條件下繁殖了,所以除了在世界各地捕來的動物外,還有一部分人工繁殖的猛獸被投入到那些血腥的搏殺中。
直到18世紀,動物一直都是上流社會的玩物,但隨着貴族們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區權勢的消退,動物收藏逐漸大眾化,這種把搜集來的動物進行展覽的行為被稱為“Menageries”,意為關在籠子里的動物展覽,那時的動物都關在籠子里,並不考慮它們舒不舒服,只考慮如何讓參觀者看得更清楚一些。

從動物學公園變成動物園

Zoo這個英文詞於1874年被正式使用,這個詞源於古希臘語的“ZOION”,意為“有生命東西”,進而發展成“ZOOLOGY”,意思是研究有生命的東西(動物)的學問。全世界眾多動物園的全稱 “XX Zoological Park”或者“XX Zoological Garden”中文字面含義就是“動物學公園”。

1835年倫敦動物園的猴子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倫敦動物園(ZSL London Zoo)是歷史上第一座動物園,這是第一個被叫做“Zoo”的地方!最早倫敦動物園被稱為“Zoology Park”(動物學公園),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這座動物園在1828年成立時,是以科學研究為目的,動物園僅供皇室貴族參觀和科學家們考察,一般平民百姓沒有資格參觀,直到1847年動物園才開放,讓平民百姓能近距離了解動物,進一步認識動物相關的知識。後來,“Zoology Park”開始被簡化稱為“Zoo”,並被全世界廣泛使用。而今天,Zoo這個詞在中文被稱為“動物園”,動物園具有保育、教育、研究、展示等功能,但是在絕大部分人的印象和認知里,動物園是可以“觀賞”很多動物的地方,大家把它視為娛樂消遣的場所,而非生物學校。

●大眾對動物園的迷思

迷思1:參觀=學習?

近日,一位年近四十的友人趁着周末去參觀某國家動物園,參觀後他在臉書貼上動物的照片,其中一張附上的圖說是“猴子”,然而,照片里的那隻動物,其實是長臂猿,並不是猴類。顯然地,這半日游的活動並沒有達到很大教育效果,友人或許看到了熊貓吃竹子的動作,覺得很可愛,對熊貓產生一份情感的連結,但是他沒有學習到更進一步與動物相關的事,比如:長臂猿與猴子的不同之處。

雖然動物園的主要功能包括了教育,但是現今絕大部分的民眾或參觀者都將動物園視為娛樂活動,許多人認為去看看動物在做什麼、看看動物表演、和動物拍張照片,就是親近自然,其實,這些行為並沒有達到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一個成年參觀者的參觀是如此,那麼年幼無知的孩子的參觀,又能學習到什麼呢?真正的學習參觀必須要有專人的帶領,這個專員不是一般觀光導遊,而是生物解說員,他能給予訪客正確的參觀引導,專業的生態知識等等,並灌輸訪客生態旅遊的觀念,確保參觀行為對動物所造成的干擾減到最低,這才能發揮動物園的教育功能。

迷思2:花錢消費=支持保育愛護動物?

很多人以為付錢入場是以消費來支持動物園,進行保護動物的活動,但是事實上,訪客的消費是在支持以動物為吸引點的“商業活動”,而不是保育項目,人們的花費等於支持業者繼續以“展示動物”的方式來獲得收入。筆者也一度有這樣的想法——在疫情的衝擊下,入門票能成為動物們的食物,讓他門活下去,然而,馬來西亞動物保育機構Project Borneo執行長Leo Biddle(里奧)卻搖頭表示,絕大部分的動物並不喜歡被人“觀賞”,它們不喜歡人類看它們,人類的觀賞行為和帶來的噪音對動物來說是一種打擾”。人們付費參觀動物園,是鼓勵業者收集動物,而不是保護動物。

鳥兒魚兒你快樂嗎?

迷思3:親密接觸=愛心表現?(配圖)

很多動物園的訪客喜歡與動物零距離接觸,想要觸摸和抱抱動物,尤其是一些很可愛的動物幼崽,有些家長也很鼓勵孩子們這麼做,然而,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零距離的接觸並不是一種愛心的舉動,動物很害怕異類的靠近。另外,與人類的接觸會對野生動物的自然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真心愛護動物的話,就不要靠近它們,要給他們安全的生活空間。身為生物保育者里奧與他的團隊雖然多年來長期在照顧動物,但是他們一直盡量不靠近動物,也不與動物有任何直接的接觸。

與動物的親密接觸滿足了人類的好奇心和虛榮心,但對動物而言是侵犯。
人類的靠近會造成動物的不安。
離我遠一點!(設計對白)

迷思4:餵食動物=愛護動物?(配圖)

許多訪客在參觀時會隨身攜帶零食,如餅乾、麵包等食物,他們原本是想給自己充饑,但是常常卻在參觀時把這些食物用來餵食動物,這些人有的是沒有先了解動物園的規則,而有的是無視規則,有些人把餵食當有趣,有些人說是愛護動物。無論如何,不管是在動物園還是大自然里,餵食野生動物絕對是不當的行為。

訪客的餵食會改變野生動物的習性,使它們失去覓食的本能,這樣會害了動物。

大象金寶的故事

大象金寶是一隻大型非洲草原象,於1861年在蘇丹誕生,之後被引進巴黎動物園,並於1865年轉調至倫敦動物園。在倫敦動物園中,體型高大的Jumbo大受歡迎,人們以騎它為樂,但在公眾視線的背後,Jumbo過的並不好,它在狹小的生活空間中,自己撞牆打碎了兩根長長的象牙,為了緩和它的暴躁情緒,照顧員使用了大量的威士忌安撫它,它成了一隻嗜酒的大象,最喜歡的食物是浸泡過烈酒的餅乾。

萬眾矚目的動物明星Jumbo一生充滿痛苦,展出及表演沒有給它帶來好日子(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Jumbo的情緒問題始終讓倫敦動物園不安,於是在1882年,Jumbo再次被轉手,賣給了巴納姆貝利馬戲團。Jumbo到了美國紐約,成了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不過生命也到了尾聲,1885年,Jumbo遭貨運火車撞擊而死亡。它死後,人們從遺體得以窺見它生前的不幸,在它肚子中發現的許多金屬物體,包括數百枚的硬幣、鉚釘、鑰匙和警察口哨——Jumbo習慣性的吃掉人們投擲給它的所有東西。科學家們也從它的骨骼中,發現了它的病痛:Jumbo的大臼齒由於長期被餵食柔軟的食物,缺乏磨損而導致畸型、它夜間的暴躁表現可能是起因於牙痛、Jumbo死時只有24歲,但它的骨骼像是4、50歲的大象,它當時可能承受許多關節問題、而Jumbo的毛髮中被檢驗出大量的氮成分,這顯示它的身體處於壓力之下,正在從飲食中儘可能攝取更多的氮以幫助修復——種種跡象都顯示,Jumbo遭受最喜愛它的人們的傷害。

結語:

雖說動物園有教育的功能,但是很多動物園並沒有發揮這個功能,大多數的參觀者將動物園當成娛樂場所,拿動物尋開心。但是,動物沒有義務要供人類消遣,成為人類的娛樂。

報道、攝影: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一):循環經濟行不行?

今天, 當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