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崇尚英雄才會造就更多英雄,人人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疫情當下,除了醫護人員星夜馳援、勇敢逆行之外,我們看到全國各地都有許多團體組織,甚至個人付出時間精力伸出援手協助因疫情而面對困境,甚至斷炊斷糧的弱勢群體。這些援助包括捐款、捐助物資和派送食物等。這些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是這個疫情下最可愛的人。
“熊貓俠是一個奉獻者聯盟團隊,不分男女老少、國籍膚色,只要你能夠以本身小小的力量奉獻社會,你就是熊貓俠。”在Super Panda Team的面書專頁里,是如此形容熊貓俠的,每個人只要願意奉獻一點力量,你就是這座城市裡的熊貓俠。
向險而行的熊貓俠
疫情下,李雁傑化身為熊貓俠,做了一些事情,設立一餐飯熱線,進行派送食物活動,為社會傳遞暖勢力和正能量。

在去年行管令開始時,休息了一周,他就收到簡訊“你怕死嗎?若你不怕死,我們需要你”。當時馬來西亞和全世界一樣恐慌,當前線人員站在一線對抗時,社會的大部分物資和捐助集中在前線人員身上。當時,弱勢群體的援助中斷,他們也是急需受到資助的一群。
當時,他發動號召,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出錢出力送飯給弱勢群體,開始進行“一餐飯熱線”活動,只要孤兒院或老人院給出了實際的人數,他們就會派出實際數目的飯盒,一個也不漏,不讓餓肚子。

因為病毒不放假,即使是國慶日,熊貓俠車隊也不放假,繼續配送食物給有需要人士。在剛過去的國慶日當天,熊貓俠陣容的物資特別豐富,因為有一批捐款和捐物資的天使們,令熊貓團隊從過去至今年國慶日當天,共累積了第595場派送食物任務,一共完成了2萬6234份關懷。
老人願
也是一名作家的熊貓俠李雁傑,在21世紀心教育直播中和管莉莎老師分享這些年來奉獻公益的心路歷程。

他說,在六年多前,和太太倆一起當義工。有一次,夫妻倆在銀行遇見一位老婆婆,扶着拐杖,他便走過去扶住她,和她聊了幾句相熟後知道老婆婆是在老人院住,也從婆婆口中得知孩子們都去世了。
這位婆婆每個月到銀行提款,都是由一位相熟的德士司機免費載送,而德士司機透露婆婆共有六名孩子,並非如婆婆所說的已經過世。德士司機進一步透露,婆婆是有故事的人,從小來自富裕家庭,沒有吃苦過,身邊一直有傭人服侍。自老伴離開人間後,把財產分配給孩子們,這位婆婆就被孩子們送往老人院了,所以在一位媽媽的心裡,她的孩子都死了。
李雁傑說,認識老婆婆之後的三年里,他都陪伴她過生日,老婆婆想吃什麼就打給他。知道婆婆的經歷後,李雁傑常覺得不可思議,“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為何還有這樣的孩子?”當天,想了一個晚上,他知道自己的優勢就是寫作,所以決定撰寫一本書《老人願》。

他所撰寫的《老人願》書里含有18個真實故事,是他逐個訪問的個案,包含富有和貧窮家庭,甚至有流浪漢說他不要回家。
“其實老人的心愿是什麼?我把每個故事的真實感情都寫出來。其中一個長者的心愿很簡單,說想吃一口蛋糕,喝一口可樂,可他的孩子都不給,但他非常想回味蛋糕和可樂的滋味,孩子還請了女傭看守他不讓他吃,他甚至說因此生活痛苦。”
李雁傑最後有幫忙要求長者的孩子,不妨讓他吃一口,回味生活的甜度。

父母如同國寶熊貓
他說,決定使用“熊貓”命名其實具有潛移默化的意義。眾所周知,熊貓是中國國寶,而我們家裡的國寶自然是想到我們的父母,他希望藉著熊貓的命名,人們就會想到父母是我們的國寶,要愛護和保護他們,所以選擇使用了熊貓俠。
為了宣揚孝道和感恩的心,他在140多間學校畫了兩千隻熊貓,希望在每個角落都有熊貓壁畫,轉角看到熊貓時就會想起家裡的父母,並提醒自己盡量抽空陪伴他們,若是遊子就趕緊撥電聯絡關心父母,和他們說“我愛你”就這麼簡單。
多擁抱父母
說到日常生活里和父母表現親昵,來自東方家庭的我們難免會有些許尷尬,那麼最好的解決方法其實就是藉著拍照的機會。他說,當帶父母外出時,我們可以藉由拍照,自然的走過去抱住他們然後拍照,時間久了彼此就會漸漸習慣了。
“目前我和母親一起住,父親在一年多前剛去世,記得還未傳承愛和孝道時,我們親子拍照很生疏,但懂了這個道理後,我開始擁抱他們,多點時間陪伴在她身邊。”
回憶起父親患病時,看着他從行動自如到不能走路,不能進食,三兄弟一直在家陪着他,最後一程也陪伴在側。

“父親是在過完父親節後去世的,當晚我們看着他入睡了,第二天早上他就安詳走了。”
李雁傑希望透過這六年來的傳承,讓大家理解到對父母的愛要及時感恩,不要使到人生留下遺憾而後悔,父母健在時,一定要非常珍惜他們。
走入校園
在六年前出版《老人願》時,就曾策劃想配合進行一些活動,如到學校或一些場面進行分享。於是在疫情前,李雁傑走入校園為中小學生提供講座。
起初他選擇到中學分享,但發現90%中學生聽不進去,無法投入,有些甚至覺得尷尬。

“我了解一些中學生的想法是傻傻的,要我回家抱父母,父母會問我發燒是嗎還是另有企圖,有其他要求,這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沒有養成這種習慣。”
後來,他意識到感恩父母的宣揚要從小開始教育,於是他走入小學分享,並發現到小學生的接受反應出奇的令人滿意。
“小學生很聽話,會遵守我在講座里要求他們做的兩件事,那就是回家抱抱父母,然後和他們說我愛你。”
新一代孩子如何教育
很多人會說自己的小孩不懂得感恩,其實對李雁傑來說,很多情況來自於大人,父母必須在生活里言傳身教,不管孩子年齡多小,會否表達,大人不妨每天主動走過去抱住他們,和他們說我愛你。大人先做了,小孩耳濡目染下也會漸漸養成習慣,長大後自然和父母關係密切,不會覺得彆扭。

當然,大人在教育孩子要感恩,懂得禮貌的當兒,自己也不要抱着理所當然的心態。他以自己4歲兒為例,小孩不時會把飯遞給他吃,他會說感恩謝謝你,這些在他的生活里已形成一種習慣。
不過,他強調,今天的你沒有這麼做,不代表你沒有愛心,只是還未養成習慣而已,那麼不妨就從今天開始把它視為自然而然的一種習慣,做多幾次就會熟悉了。
家庭教育 責無旁貸
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里如何教育小孩,決定了孩子長大後會否感恩,無疑的,父母的責任非常重大。
他常常相信,有愛的孩子不會壞,每個人初心都是有愛的,為什麼愛會消失?如果發現孩子學壞了,我們要去看看他的原生家庭,研究顯示90%關乎家庭問題。

“孩子長大出外升學,到社會工作,親子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所以大人要趁早把愛的種子播在孩子心中,越小越容易播,定時澆花施肥。回到家時看到父母和小孩,抱抱他們,就是澆花;施肥就是和他們說我愛你,一家人養成習慣後,家庭就充滿溫馨和有愛。當孩子長大時,延續這份愛,那麼世界充滿愛,社會就會和平。”
每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頻率相同的人自然會聚在一起。一直充滿正能量的李雁傑,相信世界是和平的,若發生不如意的事時,他認為這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他會感恩事情的發生,用平和的心去看待事情,這是我們必須追求的健康心理型態,只要感恩,生命和世界會不一樣。
就像這次疫情的到來,對他來說,是可以接受的。身邊有人一直在等待疫情過去,遲遲還未行動,重新振作起來,其實社會局勢給我們問題,我們要視之為動力,再用新的方式去完成。

“一開始就沒想過能做這麼多東西,也沒想過自己可以做這麼久,甚至沒想過這個公益行舉可以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當我想做時,我不可以只停留在想做的階段,當我看見很多問題時,我一定要做,我必須要做,把它視為習慣。”
當有人為生命注入一點價值,付出一點愛,奉獻一點力量時,他相信,慢慢地,就會感染身邊的人,點燃大家心中最初的那個愛的種子。
楊麗華/報導
部分圖片取自網絡和面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