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孩子別怕! 認識死亡=認識生命

孩子別怕! 認識死亡=認識生命

站在重症房內,內心無比掙扎,死亡是什麼?為何有人還沒認識到就得接受?為什麼大人總愛說,好人通常都會早死?為什麼遺憾總是死亡後悄然而至?死,是大人都未必看得開懂得完的課題?既然如此,孩子們呢?

清明將至,雖然因疫情孩子們今年也許就無法跟隨父母到墓園掃墓,但每當這個時候,你們都會對死亡產生很多疑問,可每每問起父母,得到的答案永遠不是“等你長大就會明白”,就是“別問那麼多”。爸媽認為死亡對於你們而言,是過於沉重的話題,然而,這樣模稜兩可的回答,只會讓加重你們對死亡的好奇。

畢竟除了清明節掃墓之外,你們也會在路上看到死去的昆蟲、小鳥,或者家裡養的寵物也會死亡,甚至在童話故事和漫畫中也會提到死亡。所以,大人不該再繼續以“以後你會知道”來搪塞孩子,反之,採用正確的心態來跟孩子討論“死亡”這件事。

●讓孩子認識生死

當人們提到“死”這件事時,大多是依照自己身邊曾有過的經驗、新聞、信仰或感覺來加以討論。有人覺得“死”是孤獨、神秘、可怕、讓人感傷的,有諸多忌諱,對於容易引發負面情緒的事,能不提就盡量避免;而有人覺得死亡只是回歸自然,或是生命旅程到了另一個階段。不同說法會讓孩子產生不同的想像,間接影響孩子對於“死亡”的看法。

但無論如何,其實小孩很早就有“死亡概念”,只是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畢竟從小看到動物、昆蟲死亡,成長過程中的經歷,甚至故事書中也會讀到,他們知道這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了解其緣由。所以,當孩子提出問題時,不要以為隨便搪塞或安慰一下,就能彌補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那是遠遠不夠的。

況且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對死亡的理解度都不盡相同,因此面對孩子的疑問,家長要深思熟慮後才回答,千萬不要無視孩子的感受,因為死亡概念的形成會隨著兒童發展階段和成長經驗 如﹕環境、種族、信仰、文化背景等而有所影響及改變。

●不同年齡層的死亡概念

★5歲以下﹕

5歲以下學齡前的孩子通常不太能理解“死亡”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麼,因為他們並不了解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區別,他們可能會認為死亡是暫時的或可逆的,很多動畫片或電影裡面經常會有角色死亡之後會復活,所以孩子可能也會覺得身邊的人或寵物死亡或也能一樣復活。

★5至9歲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慢慢開始理解所有人最終都有可能會死亡,會將死亡與老年人聯繫起來,或者是動畫、電影里看到的可怕的鬼魂、圖像聯繫起來。他們可能知道自己也有一天會死亡,但是因為不了解身體機能,所以可能在自己受傷流血的時候擔心自己是不是會死亡。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也會對某個人到底怎麼死亡的原因產生好奇,並可能會對死亡這件事產生恐懼。

★9歲至青春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也能清楚的認識到每個人最終都會死亡,自己也不例外,於是當身邊有家人或者寵物死亡的時候,他們會像成年人一樣有悲傷、恐懼的反應。有一部分孩子甚至會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藉此了解人生和死亡的關聯。

●如何與孩子聊死亡

大部分人遇到傷心(死亡)的事,都會認為避開這些話題能讓心情變好些,但這麼做只會讓一切無法溝通,加上小孩天生都是敏銳的觀察家,會從大人的表情和情緒中學到相同的處理方式,並且認為這是不能討論的話題。因此,孩子解讀到的訊息是“如果爸媽覺得這種事不能講,那代表這是很不好的事,我最好也一個字都別提”。

Seeing death for the first time

或許家長們認為這是為了要保護孩子,但實際上會讓小朋友對死亡感到無知、害怕,甚至不敢表達這部分的感覺。其實如果大人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和孩子討論,鼓勵他們說出對死亡的看法或疑惑,提供小孩所需的認識而不是把它當成禁忌絕口不提,都能幫助孩子對於死亡有較正向的觀念。以下為專家建議的幾項要點,供家長們參考:

1)如果發覺孩子已經準備好談論這個話題,父母可開始找機會和他們進行機會教育。

2)唯有話題不設限,才能真正敞開心胸討論。

3)當爸媽對於所談內容感到難過或傷心,不需迴避或隱藏,可坦白告訴孩子,因為這是正常情緒之一,小孩也才能體會。

4)聆聽孩子的感受,接受他們的想法。

5)千萬別告訴孩子“你年紀太小、不懂、別問太多”,這會讓他們退縮,無法勇於討論。

6)試着以簡單、符合小孩年齡的話語回答問題,讓他們能輕易明白。

再來,與孩子交流死亡話題時,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時要結合情境尋找一些最適宜的方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例如﹕

講個家族故事:找出泛黃的照片翻看,跟孩子說說父母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記憶中已逝的公公婆婆,他們從哪來?做什麼?生了幾個小孩?他們那時喜歡玩什麼?吃什麼?最開心或難過的事是什麼?也可以陪孩子把這些故事畫下來,在畫圖說故事中,逐漸了解生與死。

拿寵物當媒介:寵物往往是小孩接觸死亡的第一次經歷,不妨善用機會進行生命教育。寵物死去經常激起孩子對死亡的疑問,狗狗去了哪裡?天堂是什麼?我可不可以一起去?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被鼓勵發問與死亡有關的問題,並容許表達情緒,且經常被關愛,那麼在遭遇親人過世時,孩子較能從容面對。

★用書上的方式:繪本《爺爺的天堂筆記本》講述了爺爺的“天堂筆記本”描寫了天堂的模樣,還計划了上天堂後守護家人的方法!爺爺對上天堂是期待,還是害怕呢?這是一本關於生命議題的繪本,它能撫慰傷痛的孩子、害怕失去的孩子,也能引導孩子思考活着的現在,珍惜自己的想望與時間!

還有一本《親愛的》,乖巧懂事的小女孩豌豆,小小年紀就面對人生最難的課題—媽媽生病過世。她堅強的扛起所有家務,照顧一家大大小小,尤其是“那個人”,那個整天關在閣樓里不吃不喝的爸爸。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將會發現,原來大人也會傷心、不是“永遠堅強”,甚至面對死亡一樣手足無措,而豌豆雖然是個小孩子,竟也有能力照顧起悲傷的大人。

★從大自然感知生死:讓孩子體悟四季轉換,比如看葉子從新生到凋零的過程。可以選擇讓孩子種樹,在花開花落中明白“花謝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誕生了”。

●別讓“死”綁架了孩子

除了回答孩子的問題,家長平時的情緒和言語,也會影響孩子對死亡的看法。有一位媽媽在經歷離婚的那段時間裡,心情非常差,抱着女兒哭時不經意地說,“這麼辛苦,不如死了算了。”這樣的話,特別是在離異、夫妻鬧矛盾,或心情緒低落的時候,很容易隨口就說出來。但孩子聽了這樣的話極容易內疚,以為是自己做了錯事,才讓身邊的人覺得痛苦或死去。

在遭遇不順利的事,任何人心情不好是難免的,但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對死亡的悲觀,更不要隨便就說死。面對着似懂非懂的孩子,要盡量剋制,如果周遭的大人有意或無意地歪曲或隱藏客觀的事實時,反而讓小孩更加痛苦和難受。家長們都要知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其實就會想到死亡,害怕死亡,並對死亡感到好奇。而這時候對死亡有關的認識會持續一生,同時建立魔法般的咒語禁固他一輩子。

有一份研究發現,百分之九十的父母可能低估了小孩對死亡的擔心,這個發現表示許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對死亡的擔心程度。所以,小孩在接收到來自父母的死亡態度及訊息時,那些對死亡的不確認、恐懼、焦慮和防衛系統就會讓孩子搖搖欲墜,小孩子的內心也會充滿焦慮,甚至出現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症了。

綜合文: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