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預防更重要
家裡的老人常說,小孩積食不是病,過幾天就會好,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邀請到中醫師黃小嘉和大家談談
- 什麼是積食?
積食是通俗說法,在中醫角度稱為食治。積食主要是指小兒乳食過量,損傷脾胃,使乳食停滯於中焦所形成的胃腸疾患。積食一症多發生於嬰幼兒,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乾燥或酸臭、肚腹脹熱。尤其容易發生在嬰兒身上,因為他們不能控制食量,也不擅於表達,因此各個年齡段的孩童都會發生。
- 積食的基本癥狀有哪些?危害又是什麼?
積食的基本癥狀是小孩上腹疼痛,腹部脹滿,平時食慾好的突然出現食慾減退,或早飽感,或感到惡習、嘔吐或便秘、排便臭。
- 如何快速診斷寶寶是否積食?
小兒積食屬於慢性病症,不如傷風感冒來得快,所以早期沒有癥狀,但可從小兒夜晚睡不着,煩躁哭鬧看出端倪,所以父母要細心觀察。小兒積食除屬慢性病症,癥狀也會反反覆復,如每周出現癥狀一到兩次,或進食後不舒服。
- 緩解積食的方法?
小兒積食有很多原因誘發,可以不必單靠藥物解決,若是早期出現積食時,可使用按摩方法,以小孩的方向按照順時針為中心提供按摩,這適合臨時找不到辦法的父母派上用場,以緩解小兒不適,並促進吸收,還有可以嘗試攜帶孩子飯後散步半個小時左右,幫助消化。
- 孩子反覆積食怎麼辦?預防積食的飲食方案(食療法)?
小兒積食是慢性和反覆發生的情況,其實可以避免和預防,也並非所有小孩都會患上,只要養成進食的良好習慣,慢慢咀嚼及餵食,確保三餐定時,讓人體腸胃知道什麼時候該做工,切勿待小兒餓了鬧了,父母才餵食。患上積食期間,應避免攝入辛辣油膩的食物,還有難以消化的麵粉類,甜食也會讓腸胃過度濕熱,父母也應避免讓孩子進食過多甜食。
不妨為孩子煲煮山藥米粥,不僅可調養脾胃,小孩吃得不香時也可刺激食慾,加上按摩和散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相信可以做到預防的部分。至於中醫方面,主要治療方案是讓小兒消積,幫助他度過積食期間的不舒服感,或使用推拿的治療方法,即捏脊可以緩解積食的不適。
6. 補充/呼籲
要強調的是,小兒積食不舒服的當下最好先帶他看醫生診治,痊癒後才下手調理生活習慣。
積食屬於腸胃疾病,其實腸胃也和心理因素有關,父母也應關心孩子的精神和情緒問題,確保擁有充足睡眠和良好就餐環境,在這方面,父母要有耐心,細心觀察。

本期簡介:
黃小嘉中醫師
▋針灸推拿專業
▋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學士學位
▋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註冊中醫師
▋古晉中醫師公會副秘書
▋古晉佛教居士林駐診義務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