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又名打架魚或搏魚),魚如其名,因好鬥而得名,也是養魚新手的心頭好之一。基於鬥魚品種的不同,如今也已打破很多人對鬥魚的傳統觀點,鬥魚不再是單獨飼養的魚種,也因種類的不同可混養在同一魚缸里,供人欣賞。
一直以來,養魚都很受人青睞,尤其在忙碌生活之際,每天飼養一次是“懶人養寵物”的最喜愛條件之一,甚至在進入水族館開口問老闆的第一句便是“哪種魚比較好養(照顧)?”
而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選鬥魚作為觀賞魚,究竟它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以前,我們都只聽說“鬥魚是用來打架的”,將兩條公魚放在同一個空間里,鬥魚在生氣時會打開腮幫子,然後再用甩尾攻擊對手,直到其中一隻不支倒地,因此,放在一起的兩條鬥魚必有一傷。公魚為了要固守地盤,唯有用比較粗暴的方式來擊敗對方,自己才能因為戰勝而光榮留下來。

那麼,為何現在的鬥魚卻能放在同一魚缸,和平共處呢?其實,鬥魚的種類有很多,因它產於東南亞,也被稱為泰國鬥魚,常見的品種如:馬尾鬥魚、半月鬥魚、獅王鬥魚、將軍鬥魚、大耳鬥魚、雙尾鬥魚等,實際估計約有50種類。而大部分鬥魚都以身上的獨有象徵為名,舉個例子,有些鬥魚因為耳邊的鰭大被稱為“大耳鬥魚”,有些則有雙尾鰭而稱之為“雙尾鬥魚”。
鬥魚愛好者沈廣亮分享,常見的可混養鬥魚有STAR鬥魚(有彩虹鱗片)、TANCHO鬥魚(身體呈透明玻璃色卻帶着一個點狀色塊)、以及MARBLE鬥魚(變色且不穩定體色),當然,除了以上幾種,也有其它可混養的成功例子。
或許有些人喜歡單一飼養鬥魚,但近來也有不少人找着可混養在一魚缸的品種鬥魚,兩者各有特色,各具風格。
觀賞鬥魚 別具韻味
大多數人選養鬥魚為觀賞魚,都是受它豐富體色所吸引。尤其飼養在魚缸里再為之照射彩燈,當魚兒活力四射在缸里展現其特長,生氣打開腮幫子和尾巴時,此美景就在自己的寒舍獨自享受。

在友人的介紹下,沈廣亮與鬥魚結緣,發現此種觀賞魚別具一番韻味,活潑起來,它們四處綻放獨有特色;懶惰起來,就隨意躺在水草或擺飾品上,一動也不動。偶爾,它們甚至“游上岸”,整條魚躺在水草上,過着“曬日光浴”的生活。
鬥魚適合養魚新手的主要原因在於,儘管在含氧量較低的水中,它們一樣能夠生存,其對水質的要求也不高,一般適合在水溫大約25度的生長環境中、Ph質約6.5保持弱礆性,水質環境要乾淨,避免魚群受感染而患病。
沈廣亮在分享養鬥魚經驗時提及,如果因忙碌而無暇照顧,那麼可將鬥魚養在有陽光溫度較高的地方,如:車房,但不要直接曬到太陽。換言之,如果是飼養在屋內,則建議增設燈管。
懂得方法照顧 鬥魚可養在一起
“很多人都說鬥魚不能養在一起,其實,只要懂得養法和照顧法,就沒有太大的問題。除了注意以上幾點,我們還要留意水質、不要餵魚太飽等等。”
水質管理方面,可收集吉打邦葉(Daun Ketapang),清洗後晒乾,加點粗鹽與清水滾煮,直到水的顏色呈褐黃色,便可放涼備用。加上煮過吉打邦葉的水,會釋放酸性物質,再加入鬥魚魚缸里,水質則更加適合。當然,如果找不到或不懂得分辨吉打邦葉,可到鄰近魚店詢問,相信可購得已煮好、現成的吉打邦葉水,適量添加即可。

至於魚料,普遍上,民眾多到水族館購買適合鬥魚魚種的魚料,只要沒有餓着魚只就不成大問題。而市面上也有一種魚料專門為鬥魚而設,魚群吃過後,長期下來魚的體色就會變得更鮮艷、更明亮,尤其是MARBLE鬥魚,也因為其不規則色的特點,使之體色更加驚艷全場!
常見鬥魚分5種
在泰國飼養鬥魚至少有百年歷史,經過非常漫長的時間,才慢慢挑出鬥魚的品種和特色,包括不同體色、不同尾鰭。
常見的鬥魚分為5種:
(一)紗尾鬥魚是市面上最常見的品種,人們皆可去到水族館選購。
(二)PK(PLAKAT)鬥魚是屬於比較原型種的鬥魚。鬥魚最早的型態就是短鰭短尾型的,而現在的長鰭型品種是經過人類的培養後才出現的。
(三)半月鬥魚,魚如其名,當鬥魚打開尾鰭時就像是半個月亮,因為半月鬥魚的尾鰭非常漂亮,許多水族館都有庫存,而且價錢相對高。
(四)冠尾鬥魚(CT)的特徵,是鬥魚的尾部出現針狀,形狀有點像皇冠,但也有人稱之為獅王鬥魚,都是因魚身上的特徵而命名的。近幾年比較少見冠尾鬥魚。
(五)巨大鬥魚,其體型都非常巨大,一般會超過2.5寸,甚至更大。
繁殖鬥魚,難嗎?
如果養魚只為了觀賞,那對於繁殖這個環節,是真的很難。
鬥魚一般的壽命大約是2年至3年,如果飼養得好,生長環境良好則活得更久。鬥魚全年都可以進行繁殖,對這方面感興趣的飼養者,他們會控制好水溫,好讓鬥魚更加成熟和適合繁殖。當然,也要控制好它們的繁殖頻率,每年不建議超過3次。

首先,必須將“對上眼”的公母魚分開飼養,公魚會先建好泡巢,當母魚產卵後再送到泡泡里等待孵化,這時候的母魚可以移至其他缸休息,而公魚就留下來細心照料魚卵。
公魚會繼續完成任務,把分散的魚卵移到比較集中的泡巢,等待魚卵孵化後,公魚也要離開缸,避免吃掉小魚寶寶。
有一點必須注意,剛孵化的小魚無法適應湍急水流,儘可能減少過濾器的使用,條件較好者可以增個加熱棒,提升小魚的生活環境。

剛孵化的小魚3天內不需要餵食,之後,可投喂豐年蝦卵、草履蟲、綠藻粉等食物。也因為剛孵化的小魚,它們的遊動能力比較弱,餵食時最好可以放在靠近小魚的地方,方便進食。
撰寫:許利櫻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