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柔佛古來沙威新村,一定要嘗一嘗著名客家特色美食——菜粄、擂茶、釀豆腐,吃飽喝足後可以到店鋪後面走一圈幫助消化,順便來一場藝術文化的旅程,還可以打打卡,為每一個足跡留下美好的見證。


壁畫街拍照打卡
柔佛古來《沙威藝起來》是沙威新村的旅遊品牌,屬於一場社區居民集體籌辦的文藝活動,是大家總動員合作搭建一個凝聚社區的互動空間。當地社區還有一個創作小天地的互動空間,那就是大街後巷的壁畫街。

每一堵單調空白的牆壁都是公開畫板,創作者可以發揮想像,為這些牆壁賦予一故事和新生命,30多幅壁畫將沙威新村變得色彩斑斕,充滿着濃郁的文藝氣息。
加拉巴沙威(當地俗名26哩)是位於柔佛古來縣北部的一個新村,當地居民近乎九成是河婆客家人,擁有濃濃的客家習俗文化。所以到這裡來的遊客都會嘗一嘗道地的客家風味美食。

早年沙威新村原稱“長安村”,寓意長久平安。當年前來開墾的先輩均務農為主,種植黃梨、甘蜜、胡椒、橡膠等,直到1949年英殖民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居民被遷移至沙威現址。由於附近有一間油棕廠,油棕在馬來語稱為“Kelapa Sawit”,故新村名字直譯為加拉巴沙威。
2014年,沙威後巷牆壁有了全新風景,第一副壁畫作品題為“26鯉”,是取“26哩”的諧音,以錦鯉為主角,象徵吉祥如意。

本打算自己走一圈,拍拍照打打卡,結果走到後巷才發現有一位熱心的講解員,帶領着大家邊走邊逐一介紹每一幅壁畫的由來和故事。每一幅壁畫都有不同的意義和故事,有童趣的,有代表性的,有時代感的,有感人故事的,有立體的。
這其中還有一些主題咖啡店也是值得停下腳步打打卡,跟隨着講解員腳步從後巷的小門進入一間時光咖啡廳,店裡的擺設宛若跌入舊時光墜道,陳舊且充滿着歷史痕迹的擺設品,讓人不期然回憶起,懷念起往昔的種種。


在耐心跟着講解員走了一圈,了解完壁畫的故事後,就到了拍照打卡時間,一個上午的時光就在走走停停拍照中不知不覺度過了,待察覺到烈日當頭時已是中午時間。
與檳城如尋寶似的壁畫不同的是,沙威藝起來的壁畫都聚集在一條街道的後巷,都非常鮮明的標示,不用四處找尋,壁畫的風格和感受也不一樣,但都各具特色。
花果山猴子的聚居地
結束了沙威藝起來壁畫街的藝術之旅,接下來可以選擇直奔不遠處,大概十來分鐘車程的古來花果山。
相信大家都知道,花果山是猴子的聚居地,古來花果山寺廟也不例外,據說有300多隻猴只聚居那裡。


車子可以直接駛到寺廟前的停車場,也可以路旁沿着斜坡走上寺廟。兩隻石雕大象在大門前迎客,旁邊一座涼亭的樹上藏着幾隻猴子,等候餵食。寺廟旁邊有一名印裔婦女在賣香蕉,一籃香蕉6令吉,讓旅客給猴只餵食。猴子在發現有人餵食後,紛紛從林子里走了出來搶食,有些母猴懷裡還抱着小猴。
提醒大家的是,前往花果山寺廟時要注意隨身物品,尤其是手提塑料袋會被猴子誤以為是食物,直接搶走。
花果山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結合大自然環境而作的石山,烏龜和魚池,以及十二生肖雕像園。

撰寫、整理:賴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