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把正能量掛在嘴邊的人,他們總是努力呈現出樂觀積極的樣子,總是勸你忘掉那些不開心的事,強迫你想點高興的事,總是跟你說,新的一天陽光明媚,你要加油!他們的座右銘是‘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心點呢?’說好聽點叫樂天派,而實際上,他們是一群無法容忍任何消極情緒的‘正能量狂魔’。比起那些充滿負能量的人,正能量狂魔更令人難受。”—— 《正能量狂魔比負能量更可怕》

●只許開心 不許傷心
最近我在網絡上看到了一個新的英文詞彙“Toxic Positivity”,我將它翻譯成“毒性積極”或“毒性樂觀”,這個詞彙它大多數出現在與精神健康相關的資訊與網頁上,勸說人們不要盲目地想要保持樂觀,而忽視了真實的情緒感受。

“毒性積極”是一種精神狀態的推動力,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只能體驗並表現出“積極性”的情緒,而負面情緒是不容許出現的。我們經常能從報章上,社交媒體和日常對話中看到和聽到這種充滿“毒性積極”的話語或發言,比如,當有人感到無力、難過、沮喪時,就有人叫他“加油!”、“堅強一點”、“不要這麼脆弱”等等。
大家都為自己和外界繪製了一幅‘正面積極’的彩畫,當我們真實的感覺出現,而它們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正向情緒時,我們不歡迎它,這時我們將繪製好的彩畫掛上,掩蓋掉真實的負面情緒,不讓自己和別人看見,這彩畫就是“毒性積極”。
自小家庭和社會都不斷灌輸我們“壞”情緒=壞孩子=被厭嫌,是要不得的,不可以的,當我們有傷心、難過、害怕、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時,罪惡感和羞愧感會使我們想要儘快“修復”(改變)和“解決”(消除)負面情緒,我們不斷告訴自己:“我還不夠_”(快樂、積極、鎮定等等),我應該表現得更好,因此我們切斷了和與內在的連結。

然而這樣的壓製法就是成功的典範嗎?當我們將情緒拋到一邊,而沒有給予它們應有的關注和反思時,我們這是在餵養和壯大它,而裝它的瓶子只有那麼大,遲早有一天會爆破,當瓶子爆破時,它傷害了我們和周圍的人。
●盲目樂觀 麻痹感受
中國最大的心理服務平台《簡單心理》曾發表過一篇關於盲目樂觀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將“盲目樂觀”的一群稱為“正能量狂魔”,並提到正能量狂魔最恐怖之處在於,不僅他們自己每天24小時都要表現得積極向上,如果他們看到別人有一丁點兒沮喪,就會立刻衝上去要對方也‘陽光’起來。總是沮喪固然是存在問題的,但比沮喪更可怕的是永遠正能量。有些人總在朋友圈裡轉發正能量的雞湯,每天都對着鏡子跟自己說‘相信自己!我能行!’,然後雞血滿滿地迎接新一天。不但要自己充滿樂觀積極的正能量,還要把這種態度也強加在別人身上。

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正能量狂魔會這麼說:“你怎麼又不開心?開心點,心煩也解決不了問題,那你還愁什麼?”狂魔不斷給我們灌正能量,但我們真的一點也笑不出來,已經很難過了,還要被強逼表現出樂觀、積極、正能量,這不是太為難人了嗎?這不但給不了安慰,反而增加了壓力,因為我們的不快樂不開心是不被允許,不被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激勵,而是同理與陪伴。一個懷孕的媽媽很痛苦地說自己流產了,朋友卻跟她說:“但至少你還能再懷孕啊!”同理,有的人會跟家裡遭了火災,失去了一切的人說:“至少你還活着呀!”遇到這種事,就算再怎麼轉變看法、改變觀念,它還是一件客觀的負性事件,並不是強行找事情積極的一面就能得到寬慰的。
●拒絕表達 負向情緒
人類會本能地迴避負性情緒帶來的傷害。我們可能會跟自己說:這件事也沒有那麼壞;我其實並不難過。拒絕接受事實,或是認為痛苦的思想、感覺並不存在,這種處理不愉快的方式,被稱為否認的防禦機制(denial)。它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比如當人們聽到一個噩耗時,通常第一反應會問:“啊?!不可能吧?我不信!”很多人會用否認來抵禦生活中的挫折和無法抗拒的壓力,正能量狂魔對於否認的運用尤其熟練。

也許,在正能量狂魔的生長環境中,表達負性情緒是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情,他們的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對於情感、麻煩的容忍度很低。當他們哭鬧、難過的時候,可能遭到了父母的恐嚇和暴力制止。他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準哭!’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他們不得不去隱藏悲傷、憤怒、恐懼……並逐漸學會了不表現出任何負性情緒,轉而逼着自己去做一個每天都開心的人。所以那些正能量狂魔並不是生來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長大之後,他們就帶著兒時所習得的“不準哭”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的不快,父母的呵斥內化成心裡的聲音,他們總在心裡對自己說:“不準哭!” 。
長大後,他們認為遇到挫折時,哭是沒有用的,只有立即振作起來,想解決辦法才是正事。他們總想讓事情立刻變好,但我們都明白,遇到的壞事不可能因為幾句話就好起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需要人們先處理情緒,之後再去想解決辦法的。而狂魔們因為自小沒有學習過以其他方式來對待和管理自己的負性情緒,所以只會一味地認為‘悲傷無用’,慌忙地掩蓋掉,然後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長時間掩蓋、轉移痛苦之後,他們所表現出的也只是一種‘假性的快樂’,這些天天高興的人,心裡一定很苦吧!
●如實看待 情緒多樣
不論是難過還是痛哭,其實都是情緒的正常釋放。悲傷是人類最基本、最正常的情感之一,它應該被允許和接受。快樂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東西,真正的情緒健康並不是‘天天開心’。而是一個人有能力去感受到多種情緒。研究認為,由某一種情緒所主導的(無論是快樂、悲傷、還是憤怒)情緒生態都是非常不健康的。情緒的多樣性(emotional diversity)比單純地追求某種情緒——比如快樂,要重要得多。

《康熙來了》中,藝人蝴蝶姐姐在宣傳自己的寫真書時,給自己封了一個“快樂冠軍”的稱號。當她帶着很勉強的笑容說自己不論何時都會很快樂,也希望大家都快樂的時候,小S和蔡康永說:“正如快樂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樣,悲痛、傷感,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裝作看不見,不代表它就不存在。比起掩蓋和否認,我們還可以做的是,在悲傷來襲時,去感受它。如果感到消極的話,那就允許自己消極幾天;想哭的話,就讓自己哭一場。生活中需要正能量,但不能只充滿正能量。只有當我們給予了負能量足夠的空間之後,那些快樂才能更加真實地被感受。
達賴喇嘛如是說:“我們要做的是,覺察到情緒後,即可正面面對,這是就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情緒沒有生而為好或為壞,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作用,恐懼感,一方面可以是一個驅動我們面對實際威脅的有效信號;另一方面,也可以扭曲現實狀況,過度擴大威脅,產生錯誤認知。無論是建立身心健康的情緒,或是摧毀身心健康的情緒,都是我們內心土地的主要坐標”。

下一次,當別人帶着難過的心情,或是負面情緒來找我們時,或者我們自己有情緒時,我們可以用比較柔軟和具撫慰效果的話語來回應。以下一些例子,可作參考:

綜合整理:戴舒婷
資料參考:《簡單心理》心理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