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沒有UPSR,PT3不需迷茫 只要有人生指南針

沒有UPSR,PT3不需迷茫 只要有人生指南針

考試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沒了考試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心態?教育部近期作出這項宣布後,以上都是大部分家長、老師、教育界人士的擔憂和不安考量。

對此,擁有馬大教育課程博士文憑的羅苡玲說,廢除小六評估考試是過去多年已在探討的課題,只是今年遇上了疫情,政府才快刀斬亂麻地宣布廢除。

疫情令學校又開又關的這些日子裡,羅博士鼓勵家長掌握兒童基礎心理學,促進與孩子間的溝通和親子關係。

政府作出這項宣布後,可從一些報章訪問中讀到孩子發表的感言。有的說,沒有考試,學習會失去動力和方向,也有的贊同考試,還說從小就害怕承受壓力的話,出社會遇到更大壓力該如何應對?羅博士說,這些談話都顯示孩子很成熟和乖巧。

很多家長說考試可以評估一個孩子的學習進度,廢除考試擔心影響孩子的學習心態和動力。但羅博士說,其實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在學校制度下的學術考試僅僅屬於語言智能,它只是人類擁有的八大智能之一而已。

智能多元化不單一

八十年代,美國聞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數十年來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歐美國家和亞洲許多國家的幼兒教育上,並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指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若一個小孩在語言智能方面不強,就容易被標籤為成績差、不專註、懶散,因此若單方面以學校考試製度的語言智能來評估孩子的能力,對孩子有欠公平。

“若一個小孩在語言智能方面不強,那他在書寫方面就不佔優勢,那麼就容易被標籤為成績欠佳、不專註、懶散,若單方面的以學校考試製度的語言智能來評估孩子的能力,這對孩子有欠公平。”

智能多元化不單一

八十年代,美國聞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數十年來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歐美國家和亞洲許多國家的幼兒教育上,並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指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若一個小孩在語言智能方面不強,那他在書寫方面就不佔優勢,那麼就容易被標籤為成績欠佳、不專註、懶散,若單方面的以學校考試製度的語言智能來評估孩子的能力,這對孩子有欠公平。”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導師,也是青少年階段的第一任領導者和啦啦隊。

掌握語言智能的孩子佔16%

她說,在八大智能學習模式里,語言智能優秀的孩子只佔了16%,他們喜歡上課考試,透過考試取得優越感、滿足感,而其餘84%的孩子,他們是考試廢除了卻很開心的一群,即便語言智能不強,但他們都擁有其他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未來十年要掌握的技能

羅博士說,看回歷史發展,我們發現現階段教學模式流傳了很久,以前有經濟條件的家庭才將孩子送往學校,來到1970年代至21世紀,孩子都必須到校上課。以前不愛讀書的,年紀小小就輟學了,到社會闖蕩。後來越多父母認為孩子必須要有一張大學文憑,將來的生活才會過得好,至今仍有很多家長有這種思維。

羅苡玲博士說,孩子的心理狀態夠健康,掌握情商管理,有溝通能力,這比起用考試來測試孩子的學習程度來得重要。

不過,根據羅博士透露,10年、20年後,孩子需要什麼?社會上需要什麼人?未來十年孩子須掌握什麼技能?其實這些才是我們要看重的。

她憶起過去到英國遊學時觀察到班上同學的學習情況,大致可分成亞洲朋友在書寫方面表現優秀,但臨場表現或在人前公開演說就不如外國朋友,而她本身剛好擁有這些技能,所以整體成績表現優秀。返回大馬後,在另一半鼓勵下她決定利用自己的強項幫助其他人彌補不足,於是她開始到大學提供講座,提供大學生溝通技巧課程,甚至辦過200多場公益講座。

“在那個時候,很多父母仍然以孩子的學術成績為重,只要考試即至,就不讓孩子上溝通課程了。”

六大技能,你掌握了嗎?

來到21世紀,教育技能更顯重要。其實早在十年前,各項研究已顯示孩子必須掌握的六項技能,包括自我自制能力、觀點思維模式、溝通能力、社交能力、批判性能、自我導向能力。當大學生出到社會後,僱主看重的是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溝通技巧、領導能力、各項軟技能決定大專生素質,而不能單靠一紙文憑了。

“孩子是否擁有不同觀點和同理心,如何融入團隊,如何設定人生方向,這些學校都沒有教過,且這些技能需從小被培訓。0至6歲階段的孩子是張白紙,父母要堅持讓孩子提早找到方向,將來出社會才會佔優勢。”

家長老師優先自我提升

羅博士說,現代小孩不一樣,受科技、互聯網影響的他們吸收知識和技能的管道,不再只是從父母和老師身上,當然這其中有好壞的影響層面。所以,不論是父母或老師都應不時提升自己,引導孩子走向熱誠學習方向。學校里執教的老師作為中間人,他們更須優先裝備自己,加以提升,我們的下一代才能被教育得更好。

“當然,父母作為孩子的首任導師,更是責無旁貸。疫情來襲,學校又開又關的這些日子裡,我一直提倡家長掌握兒童基礎心理學,當家長了解後,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會有所改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也是青少年階段的第一任領導者和啦啦隊,與孩子相處最長時間的是父母,所以父母先掌握這些技能才能進一步教育孩子們。”

她了解現代父母面對生活壓力,加上社交平台的比較,可能本身也不懂得如何掌握情商管理,加上現代父母不少是大專生,不想以過去自己童年時候的教養方式教育孩子,就不打不罵,用愛的方式,結果待孩子到了小學階段,發現愛的教育不管用了,又決定用回打罵方式。

“若父母從來沒有使命感,也沒有情商,且從來沒有受過親子關係的培訓,試問如何引導孩子呢?”

有些父母一生汲汲營營,自己也沒有人生方向,眼前的道路只剩下賺錢和養家,辛苦工作回家只會對家人發脾氣,令親情情何以堪?親睹一切的孩子暗自發誓長大後決不追隨父母的道路,父母早就不是孩子心目中的學習對象或偶像,所以家長直接影響孩子的思路,不容忽視。

現代小孩若掌握各項軟技能,將會幫助他們更佔優勢。

心理狀態應受關注

羅博士說,現代社會不同了,考試與否已經沒有很大的影響力。以前我們的大腦就是谷歌和優管,考捲髮問學生回答;現在我們被問倒了,只需要上網搜索答案即可。這證明了知識可以問谷歌大神,技巧可以求助優管,惟有孩子的心理狀態是不時需要提升和灌注的。

“你問我考試重要嗎?我會說,我們必須幫助這84%的孩子先找到生活目標,人生使命,他們有了方向,心裡狀態夠健康,掌握情商管理,會和家人溝通,甚至和自己溝通,這些比起用考試來測試孩子的學習程度來得重要。”

擁有馬大教育課程博士文憑的羅苡玲分享九種多元智能的創意親子活動,讓父母和孩子在MCO期間一起有效的“玩”。

她說,有了這些技能,過後我們再來談知識、腦力、技巧,她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次序,應是倒轉的。

另類幼兒教育強調,有好的心靈,才有好的心智,在大學所選的科系也是自己喜歡的,哪怕那位孩子是自己辛苦供讀,或有難度高的作業,或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商很高的孩子很快就反彈回來,迎刃而解。

沒有了小六評估考試和初中評估考試不要緊,最重要要有指南針,我們不需要孩子設立考試目標,反之需要設立的是人生目標,只有這樣人生路才會走得更好。

楊麗華/報導
圖片:部分取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