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獨處的力量

獨處的力量

“你不能一天24小時活在聚光燈下,仍保持你的創意。對於工作上需要創意的人來說,獨處是他們的充電方式。對我而言,獨處就是勝利。”——卡爾‧拉格斐 (時尚設計師)

因為疫情的關係,從去年到現在我們不能出國旅行,不能如往常那樣自由地進行社交活動和聚會,本地很多公共活動場所都關閉,許多人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而避開這些人多的地方。還有一些人為了遵守行動管制令,而必須在酒店或是居家隔離三天、七天、十四天。大家因此有了更多的時間留在家裡,也因此就有了很多機會與自己獨處。

獨處,一般人對於它的概念也許有些負面,感覺像是獨自一人,有點失落,甚至認為只有孤僻或是沒有朋友、想法消極的人的才會選擇一個人。其實獨處並不是這麼回事,上網搜索你會發現“獨處”在英文里被翻譯成“solitude”或“Being Alone”,這與“lonely”是不同的意思。

獨處不是孤獨、寂寞,也不是消極的,獨處是個人的選擇,它是一個動詞,一種行為,而寂寞是形容詞,是一種心境。寂寞跟人群無關,一個內心寂寞的人,即使身在人群中,還是會感覺寂寞。獨處也不是被強迫一個人待着,不是要放棄平時社交圈子,只是在有機會或有需要的時候就讓自己一個人去體驗那感覺。

“獨處,就是創造的秘訣;創想往往就在那個時候誕生”——尼古拉‧特斯拉 (發明家)

獨處不是依賴外在事物來打發時間,許多人在一個人時會選擇跳入虛擬的舒適圈裡,用不同的精神刺激物來度過時間,比如:追劇、電玩、網購、社交媒體等。《天下雜誌》刊登過一篇題為《一個人很美好》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寫道:“我們住在一個不斷與人接觸的世界,也很容易忘記獨處的重要性。那永不停歇的‘叮’似乎也成了文化中處處可見的背景噪音,告知我們每一則訊息、推特文和通知的到來。這種大量社交連結的結果之一,就是我們很少有獨處的機會。很多人會說,連結是件好事、與人相處才能擁有完滿的人生,不過,好東西也該適量。” 也就是說,真正的獨處不是一個人宅在家上網,而是讓自己暫時放下手機和其他3C產品,遠離這些資訊,整理和釐清思緒,並和自己好好相處。

●獨處能提升創造力

美國加州大學聖何塞分校心理學專家格里高利‧菲斯特(Gregory Feist)對藝術家及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關於創造力的研究,結果他發現,身為創造力極為突出的族群,他們最大的特徵就是對社交活動不感興趣,他們不在意社會規範,並且喜歡獨處。其實早在1956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小區早已進行過類似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獨自工作是創新的催化劑。這些創意高的人會將精神專註於手邊工作,大量投入時間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獨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思考和觀察空間,在無干擾且隔離的環境中獨處,思路會變得更加尖銳和敏銳。獨創性在不受外界影響的獨處環境中蓬勃發展。愛因斯坦、科技頑童沃茲尼克、莫扎特都喜歡獨處。

●獨處讓工作效率高

1960年代開放式辦公室首次出現時,設計者宣稱它是一種進步的設計概念,能夠創造更利於社交與協作的工作環境,歐洲半數辦公室以及美國2/3的辦公室都採用這種設計,然而,不久前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生產力較高的公司,全都有個共同之處:它們放棄了時髦的開放式辦公室,這些公司漸漸明白安靜且獨處的工作環境有其價值,開始營造“彈性”的開放辦公室,提供可以獨自工作的空間、靜思的區塊、樂意隨性會談的空間、咖啡區、電腦中心等。

Nicola J Millard 博士結合心理學與未來學,針對在英國電訊公司(BT)工作的方式提出看法,她認為傳統的開放式辦公室效率不彰。工作人員每三分鐘就被干擾一次,他們得花8到20分鐘才能找回之前的思緒。除此之外,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17年1月的一份報告發現,開放式辦公空間里的員工生產力比隔間辦公空間低了百分之15,雖然人們有辦法在嘈雜的空間內工作,但最佳作品通常只能於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完成。

●獨處才能真正休息

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充電,而獨處是最佳的充電器。每天工作過後的吃喝玩樂,是犒賞和慰勞自己辛勤工作的方式,也是放鬆心情的方法之一,但是當人的生活太過多姿多彩,就會覺得聚會也是一種負擔,因為當我們和別人在一起時,就算是不拘束的聚會,我們還是需要消耗精力與對方談話,有時候聆聽對方,有時候思考怎麼回應,如果對方話很多,那可能會是又一番的疲勞轟炸,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都會吃不消。

“我經常需要獨處,周六晚上到周一上午的獨處時光是我的充電方式。”——奧黛麗‧赫本

一個叫Hubbub的社會研究機構所發起一項調查,對全球134個國家,1萬8千名受訪者進行網路意見調查。問卷內容全部圍繞着一個概念──休息。根據調查結果,最多人選擇的休息方式,是‘閱讀’。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都覺得閱讀是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身心放鬆的休息方式。排名第二的,是‘親近大自然環境’,排名第三是‘一個人獨處’。而從其它排行榜前十名的活動,像是‘聽音樂’、‘甚麼事都不做’、‘做白日夢’、‘走路’等,可以看出每個人理想的放空方式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幾乎都是一個人單獨進行的活動。相較之下,像是‘拜訪朋友家人’、‘與人喝茶聊天’這些活動,全都落到十名以外,似乎意味了社交活動不管再怎麼有趣,都無法取代一個人獨處的充電時間,即使是對那些個性外向的人,也不例外。

“獨處是很危險的,當你習慣之後你就不願意與人一起,因為他們會榨乾你的能量。”——金凱利 (諧星)

●獨處才能更加專註內心

獨處讓人有更佳的專註力,通常這種時候,大腦的記憶力會加深,還能增加對自己及他人之間關係的感受。《安靜,就是力量》的作者在書里寫到:許多頂尖的音樂家,即便是那些參加樂團的音樂家,都認為和團員們進行團練是“休閑活動”,他們獨自練琴的時間才是真正要下苦工的時候,獨自練習所達到的效果比團練高,因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他們才有辦法進行“用心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當人仔細練習某個技巧的時候,需要投注高度的專註力,這種發自內心的、深度的積極動力,能讓他們看出自己在那些方面還掌握得不夠,還沒有領略透徹,如此他們才能夠提升自我的表現,監督自己的進展,並修正自己的缺失,讓他們的技術能夠達到更高的境界。在團練中“用心練習”不可能達到,因為別人在場會讓他們分心,在團隊中每個人都只能看到很小部分的自己,沒法專註於自己。

●獨處,是學習愛自己的開始

一位名叫Jenna Goldsmith的博客在她的博文中寫道,自己曾經是一個很依賴與人的互動來填滿生活的人,她把自己的價值依附在別人身上。每當她一個人的時候,她會不斷發信息給別人,透過別人的回應,來滿足她的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但是在她大學畢業後,原本忙碌而充實的生活,突然就空了,社交活動少了,獨處的時間多了,生命開始有了大轉變。在沒人陪伴的時候,她開始學習做自己的朋友,練習自我關懷和善待自己,與自己建立正向的關係。一個人的瑜伽練習讓她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以及與身體連結,如今她很享受一個人獨處的生活。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蔣勳

就如她所說,獨處是自我照顧的一種方式,獨處的時候,她可以完全放心放鬆做自己,不需要顧忌別人的想法和意見,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做事,完全照顧到自己的需要和心情,當她懂得愛自己了,她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獨處讓彼此之間有足夠的空間,來維持一段成熟健康的關係。

●獨處,是自我沉澱的方式

獨處是與自我的對話。作家馬德說: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和蓬勃。也就是說,只有獨處,才能把迷失在喧囂塵世里的自己找回來。當資訊與通訊科技越來越發達,我們每天所接收到的外間資訊就愈來愈多,過多的資訊並非好事,這會使我們的思緒混亂,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加需要獨處,讓自己與各種“噪音”暫時分開。當我們靜下來,心思就會慢慢沉澱下來,這時候大腦就像泥沙沉澱後的清水,我們能看清楚自己,自己的想法,再進一步整理、探討自己能力與內在,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慢慢地在問題中找出一個方向來。

“獨處是混濁的休息處,我在那裡喚醒我內在的平靜”——妮琪羅維 (澳洲作家)

●獨處,是舒壓的方式

近日夥伴的大姐病倒,入院動手術,他家裡還有年邁的母親需要照顧,一個多星期以來,除了照顧病人之外,還到福利部和醫院安排醫療與手術費事宜,每天在公司、醫院、娘家和自己家來回奔波,在百忙中,他還是堅持自己下廚,準備自己與太太的一餐,因為除了運動之外,下廚是他最享受的獨處時刻,事情很多壓力很大,他說他需要獨處一下來舒壓。沒錯,當壓力愈來愈大,身心俱疲時,我們不想說話,我們就愈需要一個人安靜獨處,聽聽音樂、看看書,甚至大哭一場,獨處帶來的平靜和孤獨,能消解日常生活的壓力。

完全休息模式(上)
綜合整理: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一):循環經濟行不行?

今天, 當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