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樂”我們聽多了,可加上垃圾二字還是第一次聽聞!據知,這可是疫情下產生的一種連鎖反應。在禁足期間,孩子們閑遐時玩遊戲、看短視頻或刷臉書等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許多孩子也因此沉迷於屏幕內的世界,貪圖那剎那間的短期快樂,此舉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更嚴重傷害其大腦,淪為“垃圾快樂”的俘虜。
●什麼是垃圾快樂?
能讓人快速獲得短期滿足的就是垃圾快樂。比如從遊戲、八卦、直播等“電子毒品”中獲得的短期快感,這些都可稱之為“垃圾快樂”!

相信你們肯定目睹過這樣的場景,或者你們也可能就是當中一員,那就是當小朋友哭鬧不聽話,或者說很無聊沒事做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去和父母要手機,父母為了省事,也會選擇把手機塞給你們,於是小朋友停止了苦惱,專心的沉浸在手機娛樂當中。
然而,在這個全民娛樂的時代,不光是孩子們,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似乎已經沉浸在這種“垃圾快樂”之中。很多年輕人整日沉迷在各種直播和短視頻中不能自拔,睜着布滿紅血絲眼睛,手指不停地在手機屏幕上上滑着,但是耳邊沒有了小時候昔日父母的勸甚至是責罵。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父母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垃圾快樂,正在嚴重損害孩子大腦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曾說:“遊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而現代科學證明,這種快樂不但讓人上癮,還會嚴重損壞孩子的大腦。
根據專家所言,在對一個行為上癮前,大腦會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脫敏反應、敏化反應以及大腦前額葉功能退化。當脫敏反應發生時,代表我們的大腦需要越來越多的刺激,才能獲得滿足,比如:你原來刷2分鐘的短視頻,心情就會變得愉悅,現在刷1個小時也未必能開心,但你又渴望獲得這種興奮感,於是,你只能刷更長時間的短視頻。

而敏化反應會讓你只對“上癮”的相關事物更敏感,比如:你習慣了刷短視頻,那麼對其他事就會減少興趣,比如看書、學習、思考。在不斷地刺激、脫敏、敏化的過程中,大腦前額葉功能會退化,造成孩子行動遲緩、性格孤僻、任性等。
同時,大腦前額葉還負責記憶功能,這部分受損,直接造成孩子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下降。正在上學的孩子,大腦正處於發育期,長期沉溺於“垃圾快樂”,也可能導致發育不良,情緒不受控,暴躁易怒。
●垃圾快樂,讓孩子越來越靜不下心
畫面中的小朋友在看書時,不斷重複着拿起手機放下手機的動作,精神始終不能集中。直到最後,他徹底放下書本,刷起了手機。相信這幅漫畫讓不少人都感同身受,“垃圾快樂”正是這樣一步一步摧殘着孩子的專註力。

像直播、短視頻、遊戲等娛樂產品,之所以讓人上癮,就在於它們能短時間讓大腦產生反饋和滿足感,從而使我們快速獲得樂趣。相比這些,讀書、學習就是一個“慢反饋”的過程,有可能花一年半載,才能有些許成果,獲得滿足感。
如果孩子習慣了這種快速獲得樂趣的過程,就會對學習這類慢反饋事件變得沒有耐心,更別說長時間專註做一件事。再者,手機屏幕呈現出來的畫面,色彩艷麗,形式多,不斷給感官造成高度刺激,習慣了這種刺激後,孩子再看紙質書本,自然會覺得枯燥無聊,看不下去。因此,想讓孩子提高專註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戒掉這種“垃圾快樂”。
●遠離垃圾快樂
當孩子體會到這種“垃圾快樂”,根本沒有自制力克制自己。如果家長沒有干涉,孩子就會沉溺其中。所以,避免孩子在垃圾快樂中淪陷,重回正常的學習,是父母的首要責任。 當孩子在垃圾快樂的邊緣瘋狂試探時,父母不妨試試這三個方法:
1)以身作則,制定規矩
孩子小的時候缺乏自覺能力,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遠離。每個自律的孩子都需要父母“逼”一把。想讓孩子遠離垃圾快樂,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根本解決問題,根據不同的年齡給孩子制定相關規則。
6歲之前,父母盡量不要讓孩子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就算是用的話也要刪掉遊戲、短視頻等娛樂應用程式;6-12歲,不宜過度打壓,可以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並且嚴肅立下使用規矩,如有違反必須接受處罰;12-18歲,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識較強,父母應該適當管理、酌情引導。

與此同時,父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不要一邊禁止孩子玩手機,一邊自己沉浸其中。
連你自己都無法做到放下遠離電子產品,孩子又怎麼做到不受垃圾快樂荼毒呢?
2)用陪伴代替虛無的快樂
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於電子遊戲等等一系列虛擬的東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們的現實生活不夠充裕。而導致孩子們的現實生活不夠充實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爸爸媽媽在平時沒能夠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就是這種原因會讓孩子感覺有一種缺失的滿足感,所以這種滿足感孩子就會通過其他的方式去尋求,如果想要讓孩子能夠遠離這些垃圾快樂的話,那麼爸爸媽媽不妨豐富孩子的生活,培養孩子一些興趣愛好,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多結交朋友。多關心孩子、陪伴孩子,用愛和溫柔填滿孩子的人生,才能讓孩子獲得真心的快樂。
3)愛與包容永遠是最好的良藥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淪為垃圾快樂的奴隸,很多父母認為,只要不給孩子看手機就行了,於是強制沒收,禁止他們玩手機,可這並不是最明智的辦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禁果效應”,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就越會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就越想要得到手。孩子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長越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們反而越想玩。父母也做不到完全杜絕,孩子不可能永遠不接觸這些娛樂。

所以,要讓孩子戒掉收集垃圾快樂,就該循序漸進才是。比如,當孩子特別想玩遊戲的時候,我們應該把禁止變成商量,可以跟他說:“吃完飯再玩或者做完作業再玩。”孩子會覺得爸媽沒拒絕我,我過一會還能玩。如果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下去,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娛樂,長此以往,那他就不會淪陷於垃圾快樂。
而愛與包容,永遠是治癒一個孩子最好的良藥。當孩子沉迷垃圾快樂無法自拔時,粗暴的打罵,不僅會使孩子越發叛逆,更會讓親子關係變得惡劣。無論何時,請和孩子站在一起,肩並肩去打敗問題。只有用愛灌注力量,讓孩子感受到人世的溫暖和美好,體會到更高級的快樂,才能真正拉回享受真正快樂的孩子。
整理︰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