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開始至今近兩年了,終於在各种放寬條例之下,久居在新加坡的姐姐終於成功申請到回家的准證。雖然兩年沒有見面,但是我們幾乎天天都視訊,感覺上住一起和沒有住在一起的差別不大,可是姐姐回家後兩三天,我們就開始發生了“文化差異”。

姐姐開始投訴我的SOP太多。比如外出一定要雙層口罩加面罩,做到100%防護,而回家也必須在家外面先用肥皂洗手洗臉洗腳,消毒所有“出過門”的東西包括鞋子,然後入屋立馬洗澡才可以和其他家人互動。
我以為我的SOP很簡單清楚,也很基本,但對一個在新加坡居住的人而言,好像有點“過頭了”。我只能解釋到,在這裡即便我做好100%防護,人民普遍意識還是很低,外面路過看到有不戴口罩的人,在堂食抽煙聊天坐很靠近的人。因為根據姐姐說,新加坡很久都不能堂食,小販中心咖啡店最多兩人,餐館5人,而且大家都會遵守規定,所以他們沒有像我那樣一直要處在高危險意識狀態中。
家裡有很多不同的消毒用品、噴霧機,姐姐說她從來都沒有買過,也不知道價格如何,她看到我和妹妹堆積在房間里的口罩和檢測盒,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新加坡動用了10年的儲備金,用在抗疫和照顧人民上。除了政府給的檢測盒,很多私人企業也會每個星期給員工免費發配並要求大家自律檢測。其他如口罩、血氧儀、合力追蹤器,都是政府給人民,甚至特別工作準證者的“日用品”。
我的車上包包里都有洗手噴霧,而在姐姐看來她不需要準備,因為她居住的地方到處都有搓手液,包括巴士轉換站、地鐵站、購物中心、服務櫃檯等等。所以,姐姐不明白我需要團購檢測盒、口罩,然後在車房設一個清潔區的用心和費心。
以上是這幾天感受到的差異而做的心情整理,並非投訴。我知道國情不同,沒有誰比較好,因為我繼續這樣會變得過度擔憂,姐姐那樣也會越來越依賴而自己失去警覺性。
時代如此,疫情時代更是不可避免,我只希望那些有能力的人應該要以集體的利益出發來做決策,如果說要共存,那麼請做好讓家裡有老有小的人不用每天提心弔膽的決策。很簡單,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而已。
《Amelyn(Tea FM 節目總監)》
FB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amelynbongb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