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燈還沒誕生之前,我們的祖先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每天和太陽一樣早睡早起。在電燈、汽車和各種電器問世後,人類的生活作息逐漸改變,各種夜間活動一點一點偷走了睡眠,很多人深夜裡還在趕工,有些人甚至認為睡覺是浪費人生,省下睡覺的時間能夠用來做更多的事情,體驗更多人生,難道睡覺就真的這麼不重要嗎?
●為什麼要睡覺?
植物:
植物睡覺是為了保護自己,植物的葉子在夜間閉合,就可以減少熱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發,起到保溫和保濕的作用。夜間的氣溫比白天低得多,花朵在晚上閉合,可以防止嬌嫩的花蕊被凍壞。

動物:
很多動物每天的睡眠時間都超過12個小時,比如無尾熊就是世界上最能睡的動物之一,它每天的睡眠時間長達18至22個小時左右。清醒的時候,它們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來吃東西,可謂吃飽就睡,睡飽就吃,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們非常懶惰,而是這是它們的生理需要。無尾熊身體新陳代謝較慢,吃下去的食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化,因此它們利用長時間的睡眠來減少體力的消耗。

人類:
睡眠是擁有健康體魄的關鍵,人類的身體要藉助睡眠進行“自我修復”,緩解疲勞,補充能量,恢復精力。

●睡眠質量就是生活質量
當我們的身體出現大狀況,醫生以通常會問的三個問題是:有沒有睡好?胃口怎麼樣?平時有沒有運動?因為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睡眠是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理需要,人需要睡眠,動物需要睡眠,植物也需要睡眠。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睡眠作為生命的必須過程,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五天不睡覺人就會死去。透過健康的睡眠,我們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反之,當人的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良時,健康就會下降,生活質量也會下降。
●當你睡眠時……
當我們睡着的時候,身體雖然處於靜止的狀態,但是我們的大腦仍然保持一定的活躍程度。一直以來,很多人誤解睡眠是一個被動靜止的過程,甚至是浪費時間和懶惰的表現,但是經過科學家長期的研究,證明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都在睡眠時發生。首先,大腦暫停日間的繁忙,勤力地在修補勞累了一天的肌肉,調整身體各部分的運作,清除新陳代謝物,並且鞏固和存儲新知識。其次,神經細胞會趁這空檔進行交流和重組,從而支持健康的大腦功能。再來,睡眠時間是人體進行自我修復的黃金時間,有品質的休息能幫助人體恢復能量並釋放諸如激素和蛋白質之類的分子,讓你有精神和體力繼續第二天的工作和學習。這些過程對我們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沒有它們我們的身體將無法正常運作。


●睡得多不如睡得好
有些人睡超過8小時,但卻常常感覺疲倦,這很大可能是因為睡眠質素差。這些人的睡眠階段多屬於淺睡期,無法進入深層睡眠。當早上醒來的時候總覺得整個晚上沒有熟睡感,身體也因此難以得到休息和常感到精神不濟。所以,除了保持足夠的時間之外,更加需要留意自己的睡眠質素。優質睡眠的三大要素是:持續時間、連續性、深度。

持續時間:充足的睡眠時間應使睡眠者得到充分的休息,並在第二天自然起床。
連續性:充足的睡眠時間不應中斷,應該是連續的。
深度:深沉的睡眠才能以恢復體力。
●光偷走了睡眠
很多外在因素都會影響清醒和睡眠的規律,例如光線、飲食時間和活動。其中光線是我們生理時鐘分辨日間和晝夜的重要線索。人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會因應光線的亮度而改變,尤其是藍光。當眼睛接受大量光線的時候,會減少了褪黑激素的分泌;相反的,當夜幕降臨的時候,褪黑激素的分秘會增加,導致我們感到昏昏欲睡。除了自然光線之外,人造光源(電燈、電腦螢幕或電視螢幕)所發出的光線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在晚上,當這些光線透過眼睛到達大腦時便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我們的生理時鐘誤以為是日間的時間,讓我們難以入睡。因此專家們都建議,至少在睡前30分鐘,遠離手機和任何發光的屏幕,避免影響睡眠。

●十大健康睡眠守則
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導致睡眠困擾,為了幫助改善整體睡眠和健康狀況,世界睡眠協會制定了十大健康睡眠守則。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以下幾點:

1)規律的睡眠時間:無論是上班還是放假,都在固定的時間睡覺和起身。
2)降低卧室的噪音與光線。
3)保持一個溫度適中與通風的睡覺環境。
4)除了睡覺以外,避免在床上進行其他活動,比如:工作、玩遊戲、追劇等,讓身體養成習慣,一接觸到床褥就啟動睡眠模式。
5)睡前半小時,避免使用會發出光線的電子產品(包括:電腦、電視、手機)
6)睡前不要吃太多食物,也不要餓着肚子
7)睡前2小時,減少劇烈活動
8)睡前4-6小時,避免喝含咖啡因、酒精的飲品或吸煙
9)適合自己的寢具用品。
10)午睡不要超過45分鐘。
●發獃也是一種休息
不是只有睡覺才算是休息,白天在工作間的小休,或是工作之餘的時間裡,如果可以讓自己放空發個呆,這也是一種讓身心放鬆一下的活動。不說不知,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舉辦“發獃比賽”活動,這種比賽最初是由韓國藝術家在2014年所發起的行為藝術,原是為了因應韓國社會的沉悶,後來成為了國際城市的巡迴活動。北京為第二屆國際賽,第三屆回到韓國水原市,荷蘭鹿特丹舉辦第四屆。第五屆台灣場則在2017年引進,按照主辦方的說法,當今社會壓力太大,希望大家放慢腳步,停下來享受生活,比賽的活動就是要大家坐下來,除了放空發獃什麼都不做。

香港註冊中醫師李宇銘在他的著作《上醫養生法》中寫了50個養生練習,其中第48個練習就是“放空發獃”,原來放空發獃有許多好處,可以幫助頭腦放鬆,促進創意,有助睡眠休息,提升精力,減少思慮,氣血就因此流暢。他在文中提到:“都市人的工作大多是腦力勞動,如果頭腦沒有停下來,直接去睡覺還是會做夢難以深層睡眠。放空是要懂得享受什麼事情也不做,包括不看書、不看電視、不滑手機、不上網。”他提出,最簡單的放空發獃方法,就是到大自然去,看看風景、呼吸空氣、曬太陽、看花草、聽聲音,透過五官的感受,自然環境的氣場。
●發獃越多創造力越好
心理學家發現,發獃可能提高了我們的創造力 。發明家愛因斯坦就是一個愛發獃的鬼才,每當工作卡住的時候他就會躺下望着天花板發獃聽音樂,同時在腦子裡將想象給視覺化。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研究人員做了一項關心智游移與創造力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在三組被試者當中,走神最多的人創造力增長最高。當人在發獃的時候,大腦的不同神經網絡之間出現了碰撞,思想沒按既定的路徑行走,在浩瀚的未知領地隨機遊走探索,這種跌宕的隨機性為創造力提供了火花。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藝術家們總是會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 ,可能在不專註的時候,精神?揚思維漫遊,靈感才會爆發吧!

●走神是在解決問題
發獃走神的內容反映的是人們當前最關注的事件,或是未解決的、令人擔心的、希望達成的事。 很多時候白日夢的發生是無意識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關注點就從眼前的熒幕上游移到糾結了許久的問題上。人的意識層面容量非常有限,同時處理幾種信息就可能將認知資源佔用,而無意識的容量卻是很廣闊的,所以走神的適應性功能之一就是連接意識與無意識,驅動那些令人牽掛的事主動湧現在個體的腦海中,讓人們有意識地去解決他們,這就造成了人們的走神發獃。這麼看來, 走神本質上也可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

後記: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地奔跑,不停地消耗自己,也不敢休息。小記還是老話一句——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大家不妨趁着本周末的連假,好好休息,好好睡覺,好好獨處,發發獃,養足精神再出發也不遲。
完全休息模式(下)
綜合:戴舒婷